|
秋季养生:衣食住行都应顺应天时衣:勿盲目“秋冻” 秋季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添衣,不要盲目“秋冻”。“秋冻”前提是以让自己不感到寒冷为宜,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差一些,在气温比较低的深秋时节要注意增衣保暖。 一是头部。风寒之邪上犯则损伤阳气,经脉瘀阻,容易感冒、头痛等。 二是腹部。人体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肝脾肾经、任督冲三脉或起于腹部,或循行于腹部。腹部受寒则易致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 三是脚。脚是全身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比较差,也是最怕冷的部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若要安,脚要暖”,足部应做好保暖。 食:养阴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燥为秋季之主气,燥气易伤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糯米、粳米、银耳、蜂蜜、百合、山药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食物。下面推荐2款秋季当令的药膳。 1.苓术百合粥 材料:茯苓15克,山药30克,麸炒白术15克,砂仁6克,粳米250克,百合10克。 做法:将茯苓、山药、白术、砂仁、百合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和胃、润肺养阴。 2.冰糖鸭蛋羹 材料:鸭蛋2至3个,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冰糖用温水溶化,然后将鸭蛋打入装冰糖水的碗内,调匀,再隔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嗽、咽炎、咽干痛、口渴、干呕、大便干结者。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用。 住:早卧早起 秋季,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起则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季,孩子和老人要预防感冒,不要饮用凉开水或冰镇饮料。中老年人要防骨关节痛,秋季气温降低,寒湿之气易结聚在关节位置,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年轻人要防咽喉炎,秋季空气干燥,饮水不当或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易引起咽痛,咽喉红肿。敏感人群要预防过敏性疾病,秋季气候变化剧烈,多风且气温波动较大,空气中花粉及植物种子等浓度偏高,一部分体质敏感人群一时适应不了周围环境条件,容易发生荨麻疹或过敏性鼻炎等。 行:适度运动 秋季气候凉爽干燥,这时宜开展各种体育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耗气伤阴。 年老体弱和患有关节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太极拳、慢跑、步行等锻炼耐力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秋季气温下降,关节和肌肉组织的柔韧性和伸展度也随之下降,所以运动前要做好热身,以防损伤关节。另外,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可调节气息、消除焦躁,以养护心气,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的秋季。 来源:陕西老年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