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经验 发扬光大——张学文等汇编的《碥石集·第四集》评介时间:2023-06-05
笔者按:由中国中医药学会等主办的“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传承暨急症学术思想研讨会”将于2023年6月9-11日在咸阳召开,特发以前所写的文章,以资祝贺。 为了继承和发扬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药优秀人才,自1999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计划的组织著名中医药学家举办“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2003年秋季在西安举办第4期,并将讲稿由张学文等汇编成《碥石集·第四集》(已由陕西科技出版社9月出版)。邓铁涛“序”云:“1999年8月,我们15位白发老翁相聚于长春宝地,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请,为了振兴中医,开班讲学,把自己中医药学术之一得,毫不保留奉献给亲爱的中青年学者。正如清代何梦瑶所说,这些就是碥石,供21世纪的中医栋梁们作为向上攀登的碥石”。“中医传统的师承方式仍然值得继续发扬,作为中青年中医工作者,应拜真正的高水平的中医为师”。“临证——读书——思考——临证——总结提高(或实验研究)如是循环往复,终身实践是一条光明大道”。对其初衷、希望作了明白的表达,令人敬佩!该书共收录12位名医经验24篇,涉及内科、针灸科等,学术性强,见解独特。现将书中内容予以评介。 1. 阐述医道原理 北京傅景华论述中华医道原理,认为其基本概念包括道、气、数、序、类、态、势、象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以阴阳、五行和藏象理论所反映的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作用,以经络和病机理论的类似反应概率的语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动图景,从根本上摒弃了机械论、还原论的世界观而获得了动态的深刻体验。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生命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领悟中华医道经天纬地、贯古通今的智慧,从而指导其摄生和诊治的实践活动,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还认为癌症的病因是失中、失和而致失通;其病属在脾肾,其态势为阴火;治疗应阻断再生而促使变异细胞改邪归正。 北京路志正对朱丹溪生平、时代背景、气候、河流、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进行了考察,参阅义乌县志以及明清医籍,认为由于义乌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因而有引起痛风发生的条件。并指出病因一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二是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三是其痛所以夜剧,乃行于阴之故。采用活血通络、清热燥湿治法,符合“湿热相火为甚”之观点。并指出燥痹是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脉络不通,导致肢体隐痛,甚至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机为燥伤肺阴、肺气痹阻,燥伤心阴、心脉痹阻,燥伤胃阴、脾虚肌痹,燥伤肝阴、筋脉痹阻,燥伤肾阴、肾精亏虚,燥瘀搏结、络脉痹阻,燥痰凝结、痹成瘿核七类,辨证论治,始克有功。 北京焦树德从两例发热患者临床观察,论述运用伤寒、温病理论的体会,认为两者理论有互通之处,应以疾病的客观需要制定治疗法则,该用伤寒方则用,该用温病方则用,或者两者配合,灵活化裁,必获奇效。 2. 探讨诊治思路 广州邓铁涛指出心主神明论有其科学依据,首先必须理解中医藏象学说因为这是几千年来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因此其学说是科学的。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显然中医是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结合起来的,所以有“心为君主之官”之说,表明它是五脏这个人体核心系统中的核心。在临床中两者关系密切,认为心脏不仅只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并通过病例论断“能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心激素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 北京晁恩祥从辨证论治的规律角度,探讨概括在辨证与论治过程中容易发生、并且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可以见到,它往往影响整个临床及研究工作,因此要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避免和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必然会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进而提高疗效,这是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应该时刻铭记的。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认为其病因可能有体质因素,也有其他原因,但根据症状分析,大多属于风邪、寒邪和燥邪,病机也是风邪、风寒、风燥为患,亦有夹热夹瘀之异。治法则选用疏风、散风、止咳、利咽、止痒之药,又有脱敏之意;再者就是解除缓解气道挛急及润肺止咳等药为主方,临床观察效果明显。 陕西张学文通过对中医急症、疑难病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认为中医急症学研究势必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突破口,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大发展。在温热病中存在“毒瘀交结”的病理现象,并提出“解毒化瘀”的治疗法则用以指导乙脑、出血热、钩体病、败血症、肝昏迷等危急重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在诸多脑病中,“颅脑水瘀”是病理关键,对于治疗中风、解颅、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病、脑出血昏迷、脑瘤等均获良效。另外提出“久病顽疾多瘀”,总结治瘀十法,治疗40多种病症,效果显著。 3. 传授治肝经验 该书中治疗肝病的内容很多,邓铁涛认为慢性肝炎之本乃为脾虚。治疗应注意“实脾”,以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为法,采用“慢肝六味饮”(党参或太子参15-30克,云茯苓15克,白术12-15克,甘草5克,川萆薢10克,黄皮树叶15-30克)随证化裁而获效。对于肝肿大,一般无血瘀表现时,脾气虚是主要矛盾,此时不宜过早使用祛瘀药,以免产生伤气、破气之弊;肝硬化通过舌底静脉充盈曲张与X线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相吻合,用软肝煎(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川萆薢10克,楮实子12克,菟丝子12克,鳖甲30克,土鳖虫3克,丹参18克,甘草6克),有健脾胃、养肝肾作用。 江苏朱良春从疏肝与养肝、补虚与泻邪、在气与在血三方面论述慢性肝炎之证治,认为本病活动期乃由湿热疫毒蕴结肝胆,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失健而致。治疗一般采用清热利湿和疏肝运脾的大法。凡叠治不愈者,多与血瘀有关,故有“久病多瘀”之说。常于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重用豨莶草等,临床上恒获满意疗效。 西安黄保中认为湿热疫毒之邪内侵是病毒性肝病主要病因,肝胆脾胃不和是脏腑病变的基础,气滞血瘀症积是病变发展的基本过程,阴阳气血亏损是病程久延的必然结果。分为5期论治:肝潜期以肝经郁热为特点,治宜和肝理脾、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为法,方用张锡纯肝脾双理丸;肝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为患,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法,用肝温汤(苍术、龙胆草、车前草、升麻各15克,茵陈30克);肝痹期以肝脾气机不畅为主要病机,治宜调理肝脾气机为法,用肝痹汤(升麻25克,土茯苓、赤白芍各15克,炒柴胡、枳壳、川芎、甘草各12克);肝积期以正虚邪恋为特点,治宜正邪兼顾、攻补兼施为法,用肝积汤(炙鳖甲、枳壳、川芎、赤白芍、川怀牛膝、车前草、升麻、土茯苓各15克,生牡蛎、丹参、白术各30克);臌胀期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重点病机,治宜攻补兼施,化瘀利水与扶正补虚同时并举,用肝积汤合五苓散加大腹皮15克,二丑12克;肝癌期以本虚标实极为明显,治宜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为法,方用肝积汤或臌胀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同时注意内服、外治、精神、饮食四维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4. 总结杂病治法 涉及杂病种类较多,如吉林任继学指出:真心痛的病位在心,心体受损、心脉痹阻、血行迟缓,引发血津为瘀为痰为饮,此为之本;肺、肝、脾、肾诸脏腑及经络之病为标。辨治分三证:初期用四妙勇安汤;中期用滋阴生脉散;恢复期用生脉建中汤。视证加减,多可转危为安。时疫病毒腹泻多为急性发作,秋冬流行,以侵犯儿童及婴幼儿为主,由于中焦元气虚,肌腠卫气不强,内外抗邪能力下降,因而时疫病毒乘虚而入致病。分为三证论治:湿热用参术治中汤(苍术、炒苦参、车前子、前胡、茵陈、泽泻、马齿苋、莲子肉、黄柏、茯苓、厚朴);暑湿用清暑解毒汤(滑石、扁豆、甘草、西瓜翠衣、苍术、马齿苋、黄连、官桂、泽泻、荷梗);寒湿用温中逐湿汤(白术、藿香、官桂、白蔻、泽泻、白芷、莲肉、炮姜、茯苓、羌活),均配服紫金锭,疗效肯定。并对时行感冒进行探讨。 该书对中风病诊治亦有数篇,焦树德认为其病机概括起来以风、火、气、血、痰五项最为多见;分发病期、恢复期灵活辨证治疗,并介绍自拟验方,如中络用正颜汤,中经用镇肝熄风复遂汤,失语用转舌解语汤;半身不遂用活瘀复遂汤,言语不利用转舌散等。张学文观察723例中风先兆证,采用小中风片(清脑通络片)治疗,总有效率86.0%;认为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发病关键,为中医防治中风积累了宝贵经验。 北京王永炎指出:类中风的概念是不以传统中风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或神识昏蒙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不能纳入传统中风病范畴的西医脑卒中统归为类中风。辨证分为四证:风眩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法,方用羚羊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风痱以熄风开窍、祛痰通络为法,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风痹以平肝熄风、通达脉络为法,方用天麻钩藤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风癔(懿)属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方用解语丹加减,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方用左归饮加减。还用益肾化浊法,采用聪智胶囊(由制何首乌、炙黄芪、川芎、女贞子、石菖蒲、胆南星等组成)治疗早期血管性痴呆242例,研究表明对于改善周边症状、改善智能、提高功能活动能力具有肯定作用,可使早中期病情得以控制。 此外,黑龙江张琪治疗肾病和五种疑难杂病;朱良春治疗紫癜病;陕西郭诚杰针灸治疗乳癖病等,均有独到之处,值得学习师法。 由于该书涉及内容较多,不能逐一详细介绍。总之,对于名老中医经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其得以发扬,能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写于2005年) 【编辑: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