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的建议时间:2023-05-29 养老方式如按服务主体是否为家庭成员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基本方式。家庭成员为自家老人提供服务,即为家庭养老;由非家庭成员即社会上的人为满足老人需求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统称为社会养老。近年来,家庭养老的概念被逐渐淡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社会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方面,很少提及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家庭养老是中国悠久的养老传统,未来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家庭养老虽会被弱化、比重虽会降低,但社会养老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代替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主体地位、基础地位不可能发生改变。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是建立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将社会化上门服务与家庭养老融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 一、家庭养老的长处 1.家庭养老可以更好地满足老人精神慰藉需求。中国人历来对家庭观念十分重视,特别是老人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对于亲情的满足有着极大需求,所以老人从心灵深处都喜欢家庭养老。 2.家庭养老可以弱化老的效应。家庭养老有利于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促进代际共融、全龄共处,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精神归属感,从而弱化老的效应。 3.选择家庭养老可以降低养老成本。我国目前机构养老的总体服务态势虽不断向好,但仍然存在养老收费偏高、许多家庭难以承担的情形。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利用自家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可以省掉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而自家的资源均为隐性成本且相对较低,从而可以大大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4.家庭养老的自主性高。老人在养老机构内生活,基于对老人安全的考虑,养老机构必然会对老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活动范围等做出相应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又不一定完全符合老人多年养成的习惯,改变老人习惯必然会让老人有些“不舒服”。而家庭养老可以完全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度高,老人一直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延续当地文化和社会交往。 基于上述长处,毋容置疑,今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家庭养老仍将居于基础地位,仍将长期保持下去。 二、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因素使家庭养老受到严重冲击,家庭养老面临诸多的困难。主要有: 1.子女不愿意与老人一起居住。过去住房条件差,受住房条件限制许多子女买不起房不得不与老人住在一起,这为家庭养老创造了条件。而如今许多子女结婚时就已购房,且子女多数不愿与老人住在一起,这在客观上为子女担当家庭养老重任形成障碍。 2.子女难有充裕时间照料老人。与过去相比,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子女数量少且多数有自己的工作,难有充裕时间照料老人,家庭养老的重担往往落在需要照顾者的配偶身上。 3.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家庭中一旦有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受家庭规模小型化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照料老人的负担不断加重,正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对有工作的子女来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压力非常大,既要正常工作、还有照顾家庭,毕竟精力有限,无法做到随时随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在父母发生紧急情况时很难第一时间赶到。对空巢家庭而言,单纯靠配偶照顾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往往力不从心。 4.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老人与过去的老人相比其欲望和需求均大为提高,他们除对生活照料有更高需求外,对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更多的悉心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特别受子女少甚至不住在一起等因素的影响,老人在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更高需求,但目前家庭养老的现有资源特别是空巢老人家庭难以满足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需求。 三、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的路径 家庭养老虽有许多长处,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很大。在目前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形势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助力家庭养老,单纯依靠家庭养老难以担当高质量服务老人的重任。 居家养老区别于家庭养老的最大特点是除了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外,还由非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社会化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家庭养老中的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社会化上门服务”就是居家养老。 目前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市场化运作难、经济效益差是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培育出适宜的运营主体,没有提供医养结合型的服务。由于不同类型家庭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需求不一样,我们认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家庭本着“市场化运作、共享资源、医养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运营主体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实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与家庭养老的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寻找到“运营主体差异化并多元合作”的市场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新路径。我们经过广泛调研,提出如下适宜路径: 1.非空巢家庭选择当地物业或家政作为上门服务的运营主体。对非空巢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占主要地位,社会化、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仅仅是补充,应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用好老人家庭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并充分利用家庭周边便捷的资源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特别是将物业、家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资源一并纳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为此,对非空巢家庭建议推广运用“家庭养老+物业或家政+家庭医生签约”的居家养老模式,选择当地物业或家政作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运营主体,同时为老人购买家庭签约医生高级服务包,平时由当地的物业或家政为主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服务,老人一旦产生医疗需求,由家庭签约医生在第一时间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2.空巢家庭选择医养结合实体性综合服务机构作为上门服务的运营主体。对空巢家庭而言,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及其子女最担心的不是吃喝穿等生活问题,而是一旦出现老人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怎么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有承诺有能力解决好老人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老人及其子女才能放心让其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此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要把解决好一旦老人发生跌倒、突发疾病或家中出现煤气泄露、着火、漏水、出门忘记锁门等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作为第一要务,要为老人配备身体远程监测设备及周边环境风险监测设备。 基于此,对空巢家庭建议推广运用“老人自我服务+医养结合实体性综合服务机构+身体监测及家庭风险监测及探护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选择医养结合实体性综合服务机构作为上门服务的运营主体。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并非像养老机构一样时刻都有人提供服务,平时需要依靠自我服务,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为此对空巢老人更要加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知识和养老护理知识的教育,提倡自己能干的事情尽量自己干,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3.开设“家庭病床”家庭选择生活照料类机构作为上门服务的运营主体。对开设“家庭病床”家庭而言,因家中有病人,对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都有更高需求,建议推广运用“家庭养老+家庭病床+市场化生活照料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选择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当地居家养老公司或家政物业等作为生活照料服务运营主体,双主体共同合作开展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 4.长护险“家护”服务对象家庭要以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作为运营主体并推进“家护”服务与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目前长护险“家护”服务项目虽然较多,但多数服务人员往往挑选比较有优势且自身容易做到的项目提供服务,并没有重点针对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刚需开展相应服务(如大部分服务机构不给服务对象洗澡),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此,对长护险“家护”服务对象家庭建议推广运用“家庭养老+长护险‘家护’服务+市场化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控制“家护”服务时长(如一次服务不能超过一小时或1个半小时),留出相应时长开展市场化服务项目,由长护险服务对象家庭自费。 除上述运营主体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运营主体提供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要重点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模式;城区个体诊所提供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要重点推广“个体诊所建立社区护理站+居家上门服务”模式;村卫生室提供市场化农村养老服务,要重点推广“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居家上门服务”模式。上述不同的运营主体差异化并多元合作就可以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展居家养老的生动局面,完全可以打破居家养老难以市场化、难有经济效益的僵局。 四、大力推广应用居家养老智慧化、轻松化的辅助器具 (一)失能老人家庭 1.为失能老人安装智能监测床垫。失能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床边不可能长时间有人,一旦突发疾病或出现异常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而耽误救治,为此对失能老人身体进行远程智能监测非常必要。目前监测器具多为智能监测床垫,具有心率/呼吸监测、在床/离床监测、持续体动监测、睡眠质量分析(深睡、浅睡、睡眠时长)、监测数据超限即时报警等功能。将老人身体监测数据按其家属要求同时发给家属、子女、家庭医生等所有允许知道的人,手机可实时查看,一旦身体异常会自动报警并通知上述所有人,另外还能对尿湿、两小时未翻身等情形进行报警提醒。该类器具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的刚需,子女对老人再怎么孝敬即使时时守在老人床边,也不如对老人身体进行适时智能监测更令人放心。 2.让失能老人用上带轮椅的智能康复护理床。失能老人日常生活基本都在床上度过,护理失能老人最大难题是如何保证每两小时内翻一次身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洗澡、洗脚、大小便、来回搬运等。给失能老人用上带轮椅的智能康复护理床可有效解决这些护理难题。智能康复护理床具有如下功能:定时自动翻身(消除夜间人工翻身“苦恼”);翻身时可以同时起背(老人吃饭、喝水不会呛);能起背落腿变成椅子(老人可坐起来吃饭、坐着大小便);老人坐起来后,脚底下凹,前面床板可轻松撤掉(方便洗脚及把老人推出去);安装床上行走器和站立器,老人能在床上“被动”行走并可站立起来;床能变成轮椅,可将老人轻易推出或复位。给失能老人用上带轮椅的智能康复护理床,可以高质量地满足失能老人所有护理需求,实现“护理失能老人不再难”。这类康复护理床价格略高,如嫌价格高可考虑配备中档的多功能电动护理床(有起背、抬腿和曲腿、落腿、随时翻身、定时自动翻身、自动弹出及收回有便盆、躺着洗头、坐着洗脚、充当座椅和餐桌等功能),因电动护理床没有轮椅功能,搬运老人会存在困难,最好与之配套使用移位轮椅一体机,以便轻松搬运老人。 3.在床上用便携式助浴器具给失能老人洗澡。便携式助浴器具具有自动加热、纳米喷雾、用水少的特点,让老人在床上洗澡,底部辅上大的吸水垫,1名助浴人员30多钟就可给失能老人洗一次澡。用此类器具还可以给失能老人洗头、洗屁股(如2天给失能老人洗一次屁股、5天洗一次头、10天洗一次澡),可以很好地满足失能老人正常的卫生需求。 4.用移位轮椅一体机搬运失能老人并让其正常“起床”。要照护好失能老人增强其幸福感一定要让其“运动”起来,应让其正常“起床”并经常离床“活动”,甚至与家人同桌就餐、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甚至一起外出,这就需要有适合的轻松搬运老人的工具。为失能老人配备移位轮椅一体机,不论老人体重高低只要能扶老人坐起就可自由轻松搬运。 (二)半失能老人家庭 对半失能老人的家庭,建议在客厅、厕所分别安装毫米波雷达(也可在厕所只安装红外线监测仪),以监测半失能老人生命体征以及是否跌倒,一旦身体发生异常变化或跌倒立即报警。 对有跌倒史的老人,建议为其配备“带气囊防摔马甲”,一旦摔倒会弹出气囊,确保不受伤。 为方便半失能老人上下床,建议为其配备旋转床;为方便半失能老人行走及康复锻炼,建议为其配备“带轮椅的助行器”或“康复助行车”,老人在车内可坐、可站、可走,一般不用人陪并且不会摔倒;为方便半失能老人起身,建议为其配备能帮助起身及抬腿锻炼的沙发;老人“方便”次数多且半失能老人“方便”时跌倒风险较大,建议为其配备可移动并帮助起身的坐便器,白天可将坐便器放到厕所便盆上,晚上搬到老人卧室,老人“方便”时既可帮助下蹲,也可帮助起身。 (三)空巢老人家庭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面临许多困惑,如:在家孤独、缺陪伴、缺少精神慰籍;许多老人想亲人但给亲人打电话怕花钱甚至不会打电话;子女担心老人但又不能常回家看望,单靠打电话又不能了解老人真实生活状况;老人在家一旦出现无力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突发状况如跌倒、突发疾病、做饭后没关掉煤气而老人又不能及时报警,等等。基于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面临的这些困惑,建议为空巢老人配备“居家养老陪护机器人”或“居家养老平安通”套装(含家庭风险监测系列配件)。将老人的亲人联系方式用其头像排列在“机器人”或“平安通”荧屏上,老人按图像“一键接通”就可视频聊天,聊谁点谁,加之不花钱想聊多长时间均可,可有效解除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之苦。如老人在家中“闷”,“机器人”可以时刻陪老人“聊天”,“平安通”可以储存许多老电影及戏曲节目,老人可以尽情观看;用“机器人”或“平安通”还能开展远程问诊;子女借助“机器人”或“平安通”,可以清晰查看老人身体状况及家中真实生活状况。 老人易忘事,可能会出现做饭后忘记关燃气或出现火情以及忘记关水阀、外出忘锁门等情况,这就需要在老人家中安装烟雾探测器、煤气探测器、水浸探测器、智能门磁等监测器具;老人入厕最容易出现危险,可以安装紧急呼叫器或语音求助器等,还可以安装红外线人体感应器监测老人长时间从厕所中没出来的情形(如发生危险后老人不能按紧急呼叫器或发出语音求助就需要这种监测);在老人卧室或客厅安装红外线人体感应器,可以监测老人特定时间段应该在卧室或客厅而因为发生危险而没有出现在卧室或客厅的情形。一旦发生危险或出现异常,这些器具发出的监测信息都通过“机器人”或“平安通”进行管理并自动报警。 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以为其配备专业养老智能手机。此类手机老人无需学习操作,拿起来就能用。将亲人联系方式置于首页并用真人头像排列,不用记忆电话号码,想找谁就点击谁头像,电话、视频一键连通,同时还能对老人外出进行定位及具有“电子围栏”等功能。 五、出台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 建议政府出台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政府提供租房补贴或物业费补贴,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免费为空巢老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养老服务培训,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免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开展养老护理知识培训(不但对当下更好地服务老人有利,对未来年老之后更好地开展自我服务也有利);适当延长与老人同住子女带薪休假天数,甚至可以分段休假合并计算假期;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无房年轻人与有空闲房间的空巢老人“合住”,年轻人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服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居家老人购买“家庭医生签约高级服务包”,由家庭医生承担居家医疗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喘息”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每年享受1-2次免费服务;大力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并与长期护理保险“家护”服务政策相衔接;政府出资为空巢老人开展探护养老服务,委派第三方机构经常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或运用智能化手段开展线上探护;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请专业机构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状况评估,提出适老化改造方案,供老人家庭成员参考并由地方政府及社区居委会督促开展适老化改造;对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养老器具租赁服务补贴甚至免费提供监测器具或提供相应租金补贴;为鼓励更多老人居家养老消费,政府每月发放适量“养老服务券”(如200-300元)予以补贴,月初发放,月末余额收回,且消费时配套一定比例的现金,以激发居家养老消费需求。对城乡居民中的老人,还可用高龄现金补贴换取养老服务券,如按1:2换取,以扩大养老服务券刺激养老消费的效应。 【编辑:张洁】 免责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联系电话:400029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