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心中有暖,岁月不寒今天 2023年1月5日 小寒到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小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习俗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做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一番。 吃黄芽菜 我国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吃糯米饭 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小寒养生 冬季里,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春夏地气蒸腾的气氛都消失了,天气变得寒冷、干燥。人要顺应大自然这种封藏之性,早睡晚起。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首重保暖 小寒节气着装应以保暖为主,勿伤阳气,尤其应注意头颈、背部、手脚等部位的保暖。 头颈部向外发散热量较多,且为阳气汇聚的部位,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 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做好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侵袭。 手、脚为四肢末端,供血少,表面脂肪薄,是皮温较低的部位,平时就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此时更应戴上手套、穿上棉靴。 温补为宜 小寒节气多已进入了数九寒天,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 而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 在饮食上可吃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心中常怀热爱 便不惧风霜严寒 愿科技工作者 在冬日里积蓄前进的力量 一起期待灿烂明媚的春天!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