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能止痛药”布洛芬被担心滥用而上热搜,但更大的问题是中国人更习惯忍痛10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疼痛日(每年10月的第3个周一)。而在10月18日,被称为“万能止疼药”的布洛芬却被网友的质疑声送上了热搜。 很多网友在微博热搜词条“布洛芬真是万能止痛药吗”下留言提出“经常使用布洛芬是否会产生依赖性”、“哺乳期能否使用布洛芬止痛”等疑问。 从关羽“刮骨疗毒”到当下对于止痛药的习惯性不信任,不管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中国人似乎习惯了忍耐疼痛,并且对此进行赞美。 但实际上,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疼痛分为急性特痛和慢性特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或主要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对人体中区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某些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症状。《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中国的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并以每年新发1000万-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于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却非常不够。 由于在疼痛初发时患者对持续性时长及疼痛危害认知不足,更多以为是偶发性疼痛,“忍忍就过去”受“是药三分毒”观念影响,患者更多先外养,包括休息、生活习惯调整、外敷等。据《光明日报》2020年报道,超7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天至10天就诊。 据新华网此前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端祺表示,一方面,我国民众普遍对疼痛疾病认知不足,很多患者病耻感强烈,认为“喊疼”会被“瞧不起”。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医生对于癌痛管理关注不足,对阿片类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有疼痛剧烈时才需使用、长期使用会成瘾等。 此外,国人历来对止痛药带有一定偏见。刘端祺认为,我国是唯一因为鸦片在本土打过两次战争的国家,对吗啡有很深的恐惧心理;另外,历史上著名人物“刮骨疗伤”等不怕痛的故事影响深远,使得我们乐于歌颂“忍痛文化”。 小到牙痛、再到神经性疼痛、大到癌痛甚至是临终前安宁阶段的疼痛,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似乎并不知道,这些疼痛其实是可以治疗和缓解的。“喊疼”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在疼痛管理中,止痛药大概被分为三类:非甾体类消炎药、弱阿片类镇痛药和强阿片类镇痛药。 不过,中国人对于止痛药物的成分缺乏了解。据葛兰素史克于2016年发布的首次全球疼痛指数(GPI)中国数据显示,34%受访者表示不熟悉不同止痛药物的成分,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全球13%),仅次于日本人(40%)。 所谓非甾体抗炎药是指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10月18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原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于止疼药是否成瘾,公众产生了混淆,使用布洛芬并不会产生依赖性或成瘾性。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只有阿片类药物才会才会产生成隐形,但阿片类药物对于末期病人十分有帮助,因此需要科学性地看待药物与合理性地使用药物。 而这些观念的另一印证便是众多止痛药的销售数据,《金融时报》2017年曾报道,中国止痛药市场仅为美国市场规模的二十分之一。《三联生活周刊》也曾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一年吗啡的使用量只有2公斤,人均吗啡使用量排名世界倒数第三,被视为止痛最不令人满意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我国人口占全球的20%,但吗啡的使用量还不足全球的5%。 近年来,中国疼痛药物市场有所增长,但因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以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布洛芬为例,中康CMH数据显示,在药品零售市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布洛芬的销售量分别为105百万盒、108百万盒与45百万盒,销售额分别为2257百万元、2495百万元与1083百万元。由于2022年全年数据暂未统计,2020年至2021年,销售量环比增长率为-26%与2.8%,销售额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3.3%与10.5%。 在等级医院市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布洛芬的销售量分别为22百万盒、30百万盒与20百万盒,销售额分别为438百万元、486百万元与259百万元。由于2022年全年数据暂未统计,2020年至2021年,销售量环比增长率为-18.2%与38%,销售额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2.6%与11%。 在网络销售市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分别为2257百万元、2495百万元与1083百万元。由于2022年全年数据暂未统计,2020年至2021年,销售额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3.3%与10.5%。 来源:界面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