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养生,掌握五个原则寒露节气,秋意渐浓,此时自然界万物敛藏,养生只有顺应四时规律,才能提高身体的抗病御邪能力。 由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医名家云讲堂”系列活动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张颖,请她给大家的建议是掌握五个原则,即益肾填精、温阳养心、清肝泻火、宣肺散寒、疏肝养胃。 益肾填精 肾乃人体“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研究发现,40岁后,人的肾功能每10年减退10%。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肾病也随之而增加。中医认为,秋季是补肾的最佳时间,可为冬季打下基础,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 如何判断自己的肾是否健康?给大家三个鉴别方法——查足跟、看眼睛、观头发。 足跟疼 足少阴肾经经过足部,肾虚会使足跟失养,表现为足跟痛。 眼圈黑 肾虚会导致肌肤失养,表现为面色黧黑、有黑眼圈。 头发白 生活中常见的脱发、白发问题多是肾虚引起的。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如果头发变白或脱落,多半是因为肝血不足、肾气虚弱,治疗方法是补肝血、补肾气。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肾乌发口服液治疗,其主要成分何首乌、当归、补骨脂、枸杞子、沙苑子、茯苓、牛膝都是滋养肝肾的药物。 日常养肾,要减少消耗,功在平时。第一,饮食多滋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萝卜、银耳、百合、梨、荸荠等。第二,穿着别露脚。脚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受凉容易招惹疾病。寒露后要做好脚部保暖,不要再穿露脚面的鞋子,也别露脚踝。第三,早睡不熬夜。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第四,情绪莫焦虑。学会潜藏情志,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时及时调整。可以吃些小米、莲子、桂圆肉等静心安神的食物;午饭后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 温阳养心 寒露后,天气开始变冷变寒,在这种气候影响下,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大。在古代,医者尝试用丹参、三七、冰片等有活血化瘀、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功效的中药治疗冠心病。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让每一味中药成为一个靶点,配伍使用,共同起效。 从古至今,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在保护血管、改善微循环、辅助降脂、抗氧化、抗焦虑等方面,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复脉汤、当归四逆汤,也可服用中成药。 清肝泻火 天气寒冷,人体周围血管倾向于长期收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继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事件。针对不同人群,中医各有应对方法。 老年人高血压 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特点是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减退。中医辨证多见肾虚血瘀,治疗以益肾活血为主。 青年人高血压 中医以肝阳上亢、肝火旺盛辨证为主,治疗应清肝泻火,可选择含有羚羊角、珍珠、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用来缓解治疗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不安有不错的效果。 更年期高血压 多以内分泌失调为主,中医重在调理阴阳,壮阳与滋阴泻火同用,治疗用药以二仙汤加减为主。 宣肺散寒 气候变冷,很多人会伴有咳嗽、咳痰、喉中发痒的问题。中医认为,咳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侵犯肺脏,扰乱肺内气机,导致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上逆引起的。 风寒痰浊阻肺咳嗽,表现为咳痰稀白、苔白或白腻,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紫苏、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等宣肺解表,化痰利气;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气管炎丸。 风热咳嗽表现为咳黄痰、痰稠难咳、口干咽痛、头痛身热,可选用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疏肝养胃 有句古语叫“伤春悲秋”,按照中医理论,秋季对应五情中的悲。寒露后,气候渐凉、风起叶落,容易诱发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出现悲伤忧郁、多愁善感等情志不畅的问题。长时间情绪不佳会引发机体症状,临床上一个典型的中医病名就是“肝胃不和”,主要症状表现为两肋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头晕耳鸣、视物不清、食欲不振、打嗝、腹胀、大便秘结或大便溏稀。 疏肝治疗,可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等。除了药物,也可选择五禽戏、八段锦等舒缓情绪的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消化不良。 养胃方面,可取陈皮、橘红、佛手、代代花各3~5克,用开水沏泡,每日频服。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王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