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当载重任 中医不辱使命2020 年冬春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大考。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度参与防控救治,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走上了行稳致远的“高速路”。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救死扶伤的一线,中医中药如何发挥作用?新冠“战疫”,是否会成为中医药再度证明自己的机会?从 SARS的“参与者”到新冠肺炎的“主力军”,国人如何重建“中医自信”?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宣传好、挖掘好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健康中国观察》杂志特在2021年新年第一期重磅推出特别策划封面文章,我们特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副所长王忠、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振霖、甘肃省中医院院长赵继荣三位中医药界权威专家围绕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才培养、中药材的品质安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产业的政策制度环境、中医药国际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化的治疗理念 ——对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忠 本刊记者|柴广翰 《健康中国观察》:您所理解的中医精髓是什么?中医药如何在“健康中国”上做出贡献? 王忠:中医药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辨证论治”的理念,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会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治疗,也会针对特定环境下的疾病的共性拟定统一的处方,进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疾病的传播与发展,本次疫情的中医药运用是这一点的很好例证。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守正”是中医药在正确道路上前进的保障,本次疫情中医药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中医药“守正传承”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在健康中国的行动中不仅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也要提升中医药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中医药健康理念,能够将中医药养生理念运用在生活中,用中医药养生理念指导生活,少生病,更健康。 《健康中国观察》:您认为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走向世界? 王忠:“守正创新”的基础是“传承精华”。中医药如果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必须要遵循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能做削足适履的事情。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创新性的基础工作是要自信地取得共识疗效,明确基本疗效机制,清楚可能的安全性等问题。 《健康中国观察》:相对于西药的高效快捷,中药的优势在哪里? 王忠:首先,中西医各有优势,互补互助,以便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医事服务。其次,中医药的疗效并不慢,我们之所以印象中中医都是慢郎中,是因为我们长期接受的宣传导致的,中医实际上并不慢,在急重症的治疗中同样效果显著,中医药针对危急重症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的深入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确证中医药对危急重症的临床疗效,体现其临床价值,满足临床需求。本次疫情中医药治疗周期与西医比治疗周期平均明显缩短,就是很好的例证。 中医药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化的治疗理念,这一点也被西方医疗体系逐渐重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治疗中不仅要关注身体,同时也需要留意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只有综合考虑才能给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才能更快捷的解决问题。此外,中医药在一些亚健康状态调理及慢性疾病、恶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药产业还需要国家哪些政策支持? 王忠:总体上讲,中医药产业目前存在多小散的特点,技术贮备和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明显,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对产业自身发展认识不足,即缺乏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与引导: 一是建立专门的中医药产业的国家管理部门或机构。中医药产业不仅是中医药实现对大健康贡献的手段,也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有效工具和载体,建议有国家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二是保持政策的系统性,建立响应与奖励机制。中医药产业目前涉及农业、商业、工业、科技、药监和医疗等多个部门,虽然有些部门有过一些支持措施或政策,但对整体行业难以产生实质性促进或奖励作用,企业观望与迷茫现象明显; 三是建立专门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的机构。由于中医药产业企业自身能力不足,对产业共性技术问题难以突破,需要建立政策主导的机构来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产学研合作组织来解决企业的个性问题。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一直也是困扰中医药发展与传承的难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您有什么样的管理思路? 王忠: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应该处理好传承和创新关系,即要贯彻落实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实质。需要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中医原创思维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进行,近几年国内很多中医药大学都在这一点做出尝试,逐步推出了更加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师承的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跟着老师接触临床,通过不断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解中医药知识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注重“传、帮、带”的梯队建设,要把好的经验传承好,推广开很重要。 第三,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多模式、多层次的,针对不同的发展需求而培养相应的人才。既有战略层次的,又有战术层面的;既有临床应用为主的,又有针对科技前沿为主的;既有原创探索的,又有促进产学合作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培养的途径或要求是不同的,如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的宜“读经典,做临床,参明师,承妙道”,而基础类人才培养宜“兼通文史,透视组学”。多层次人才辈出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稳定地发展的基础,也是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制度优势的保障。 《健康中国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中医药存在争论。有些人不太相信中医中药,甚至有人认为中医中药没有存在的必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忠:有人喜欢就肯定有人不喜欢,很正常。不相信中医药的人也需要区分,有人是不了解所以不喜欢,也有人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不喜欢。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对待,就如同中医药看诊一样,因人而异,不了解的人不喜欢中医,那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地途径了解中医,了解了才能做出更好地选择。对于其他原因不喜欢中医的人,我们相信事实会说话,历史也会说话,许多名人对中医态度的改变和2020年在新冠疫情中发生的情况已经说明广大人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和喜爱程度明显提高了。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未来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王忠:第一,中医药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道路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借势培养更多中西贯通的中医人。 第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扬攻艰克难精神,针对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力争有所突破,提升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贡献度,扩大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力,强化大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第三,中医药应该加强和西医的交流互动,理清结合点或融合点,协同发展,为健康中国事业保驾护航。 第四,中医药在科普工作上需要加大力度,将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中医,进而接受中医药。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让中医药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对话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振霖 特约记者 | 姜丹 孙振霖 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 《健康中国观察》: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孙振霖: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共发生四次大规模疫情,四次抗疫中,都有中医药身影,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作用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早介入。疫情发生初期,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教授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总结推出的“三药三方”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介入。诚如张伯礼院士所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医投入的成本相对比较少,但是换取的效益比较大。中医在疾病的初次发生向危重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阻断病情发展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转重率、死亡率。以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为例来说,这是唯一一家由中医接管的方舱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担任总顾问。医院最大的特点是中医药全覆盖,患者治疗用药全部是中医药,此外还配合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扎针灸等治疗。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充分彰显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优势。我们陕西中医药大学先后派出5批次42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亲眼见证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健康中国观察》:您所理解的中医的精髓是什么?中医药如何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做出贡献? 孙振霖:(1)中医的精髓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的精髓,根植于临床实践,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医的精髓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上,即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体系和诊断治疗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建立的哲学基础,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观。中医思维方法体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比类取象”“司外揣内”“整体观念”几个方面。中医诊断治疗体系的独特性主要是强调个体化诊疗,强调“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三因制宜”。 (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所谓“全生命周期”是指人的生命从生殖细胞的结合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终止,其中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直至死亡整个过程。由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状况的特点不同,各阶段疾病防控和健康服务的重点自然也有不同。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作攻关,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率,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健康中国观察》:您认为中医药应该如何守正创新,走向世界? 孙振霖: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从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到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示发现青蒿素,中医药发展史可谓是一部在遵循自身规律“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根本是要进一步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核心是要深刻理解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内涵要求,重点是要准确把握传承发展中医药的路径方法,关键是要知行合一,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一是要传承精华,去其糟粕。我认为传承精华的前提是认识把握中医药的精华。中医药作为一门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代科学,其中有很多精华,但也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中医药的精华,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中医药学术、舍己为人的中医药品德、博采众长的中医药风格等。对于这些精华,我们要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理念,运用其思维,继承其学术。加强中医药典籍研究利用,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对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做到古为今用、化古为今。 二是要守正创新,不断发展。我认为守正创新需要认识把握什么是守正、如何守正,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以及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中医药的守正,意味着坚守中医药的辨证思维和内因学说,坚守中医药天然固本、扶正和未病先治等理念,坚守中医药的理论、学术、特色。守正不是守成,更不是守旧;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与创新相结合,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中医药的创新,要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力求做到求正、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目的是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正日益得到国际医学同仁的认同和认可,尤其是针灸、气功、太极等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对于我们中医药院校而言,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潜能,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全人类健康需求。 《健康中国观察》:如何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振霖: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发挥陕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优越等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我认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好中医药的“五种资源”优势,充分激发和释放“五种资源”活力。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要在发展中医治未病特色、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做强基层等方面狠下功夫,发挥好中医药治法灵活、简便验廉的特色,在构建“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要充分挖掘中医药潜力,积极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旅游、食品、体育、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动融入服务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组团队、建平台、立项目。学校牵头建立的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已成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中药资源产业化团队已成为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为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要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让更多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百姓生活。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工作,事实证明但凡真正能够服务临床应用,基本都是原始的创新,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好跨学科、大协作、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保障多主体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技术路线并行,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文化瑰宝,是千百年来人类关于环境与身体、健康与疾病的智慧总结。我们要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通过知识普及、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展览展示、科普资料发放等形式,让百姓相信中医药、爱上中医药、用好中医药。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我们要掌握中药资源及药材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科技、人才优势,积极致力于脱贫攻坚,以“双百工程”为抓手、以“产学研用”为支撑,将“三包五统一”中药产业扶贫新模式成功推向全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扰中医药发展与传承的难题,陕西中医药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怎样的思路? 孙振霖: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中医药事业要依靠人才。我认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引育并举”。“引”就是引入高层次海内外人才,通过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两种模式同时进行;“育”就是鼓励在校教职员工深造进修、提高学历。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坚持“人才兴校”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传帮带作用,大力推进实施“思邈人才工程”、启动“百名人才海外研修计划”、设立“百名人才海外留学基金”、实施“专任教师轮训计划”。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责任机制。出台《中共陕西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陕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采取开放、灵活、有效的引进形式,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岗位,柔性引进国内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学科建设指导、青年教师培养、短期讲学等。三是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科学制定不同类别的评聘条件,合理量化评价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各尽所能,实现各类岗位教师责权利的统筹协调。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未来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孙振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我认为,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健康维护,即突出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具体来说,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坚持预防为主,在健康评估、预测、干预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发挥骨干作用、龙头作用;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就是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与特色,另一方面要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联合攻关;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就是要增加中医药康复服务供给,使中医药成为疾病康复的首选和重要手段。 中西医的融合和深层次互通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对话甘肃省中医院院长赵继荣 本刊记者 | 柴广翰 特约通讯员 | 马志强 《健康中国观察》:您如何看待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的作用? 赵继荣:从甘肃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实际行动来看,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做到了提前预防、参与救治、全程防控等,通过发挥中医药自身“扶正辟邪”的天然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健康中国观察》:您所理解的中医精髓是什么?中医药如何在健康中国上做出贡献? 赵继荣: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性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中药的生态资源。中医的精髓在“传承”“守正”“创新”上,即是要传承民族医药精华,守正中医药文化内涵,创新中医药科技。 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上有所作为,就要充分发掘中医药的核心价值,第一,充分认识到中医药在保障居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为民族繁衍、人类医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第二,中医药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内部资源,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第三,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医精诚不仅体现着医务工作者高尚品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具体体现。第四,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道地药材生产地之一,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健康中国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健康中国观察》:您认为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走向世界? 赵继荣:首先要守得住,要坚持一个认识,那就是中医是中国原创的医学,是“源”,西医是引进的医学,是“流”,应当源流分清。要坚持传统中医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把中医药“扶正”“祛邪”与“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结合。 其次要创得开,一方面中医药的发展积极同国际接轨,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方面符合国际规范,但同时要发出中医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中医药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疾病谱的发展,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探索中医服务形态和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健康需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医疗需求。 第三,要把现代技术同中医药技术结合,如消融技术与中医药治疗肿瘤,血液透析技术与中医药结合治疗肾病,介入技术与中医药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激光气化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健康中国观察》:相对于西药的高效快捷,中药的优势在哪里? 赵继荣: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谁都有毛病,在中医人眼里就没有“没有毛病的人”,每个人都需要终身调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对全生命周期的呵护。 现代疾病趋向全球一体化,精神和身心疾病突出,疾病发病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性疾病,新的突发疾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个性化优势,急慢同治,标本兼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让百姓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药产业还需要国家哪些政策支持? 赵继荣:2019年10月25日,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的中药大会出台一系列中医药发展利好的政策,如果能得到逐项的落实,那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就到了。 首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支持,在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职业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第二,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甘肃作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省,应当建设一些具有龙头示范的中医药产业示范园区和中医区域性诊疗中心;第三,在医保政策、医院床位补贴、院内制剂生产调剂等方面为中医药发展政策松绑,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优势;第四,把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救治纳入政策性文件,让中医药人能够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发声。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一直也是困扰中医药发展与传承的难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您有什么样的管理思路?甘肃省中医院有什么吸引人才的措施? 赵继荣:近年来甘肃省中医院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树立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建立分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医院以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领军人才为引领,以医院“345”人才为基础,以国家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名医工作室、陇中正骨流派为平台,树立一批卫生行业内的领军人才。 积极创造吸引人才良好环境,聘用国、省内知名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建立工作站、工作室,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共同发展。 通过强化学术带头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等医学前沿的培训学习;为青年骨干人才搭建平台,重点培养一批良好发展潜力的专科后备带头人,合理优化人才结构 ;通过岗前培训、三基训练、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夯实基础,做好人才储备。 《健康中国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中医药存在争论。有些人不太相信中医中药,甚至有人认为中医中药没有存在的必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赵继荣:中西并重,中西药互补,当今探索生命的复杂性已超出任何单一学科的能力范围,“整合医学”正在形成中,中医药必将成为未来医学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中西医的融合和深层次互通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西医作为现代科学,一方面要承认西医在解决现代疾病方面成效显著,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很多医生忘记了医学的根本是人,开始把人当做机器,当做局部,忘了人是有思想的,什么东西都要看片子,看化验,医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疾病的个性没有被充分认识。 第二,中医药解决了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近年来,甘肃省中医院通过应用围手术期针刺或者穴位电刺激术降低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小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疗效显著。 第三,通过实际来说话,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省中医院作为甘肃省中医药发展的龙头,在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总数超过2000张,年门诊量突破100万人次,传统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发展壮大,陇中正骨医院步入全国中医院骨科前十,以杜仲腰痛丸为代表的院内自制制剂年销量突破5000万元。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观察》:中医未来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赵继荣:未来新医学模式的要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心理、平衡、生物五种要素的综合发展,医学模式的进步有利于我们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疾病观,生命观和死亡观,未来整合医学将成为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药凭借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法灵活等优势,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独特优势,必将赢得全社会的认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西并重,中西药互补,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编辑: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