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为无数患者带来“心”生,听听这位中医人的医者故事赵明君的医者故事 7月25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楼,候诊大厅和各科室门口走廊的椅子上坐满了前来求医的患者和家属,医师和护士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中,心血管一科诊室内,赵明君和他的学生们正在为病人看诊。 “我是听别人介绍以后专门赶来挂您的号的!”从彬县一大早赶来的王大爷对赵明君说,“我已经失眠好久了,还患有脑梗和慢性胃炎,今天就专程过来想让您帮我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胃不好就吃不好,吃不好肯定睡不好,您平时还有什么心事吗?”得知王大爷的一个孩子在2002年离家以后再也没回过家后,赵明君表示王大爷可能是“因郁致病”,中医传统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绪,而某种强烈且持续的情绪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则称之为“七情内伤”。而王大爷的病还不止失眠这么简单,心电图表示他的心脏也有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马上住院治疗,但他并不在意,只想吃点中药把失眠调理好,医者仁心,赵明君不厌其烦地对他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以及拖延不治疗的后果,王大爷表示会尽早入院,这才没有耽误他的病情。 像这样的慕名而来的病人每天都有,在赵明君心里,治疗并仅仅不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到患病的人,在关注患者心血管问题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双心同治”,才是真正为患者考虑。 几十年来,赵明君就在这方寸的诊室里通过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坚持“双心同治”的理念,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心”生。 脚下虽是方寸,方寸里自有乾坤,从医三十余年,赵明君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虽然在多领域硕果累累,在患者、同事和学生们眼中,赵明君主任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小时候我的母亲体弱多病,常年需要吃药,那个时候在农村看病并不方便,缺医少药是常有的事。”谈到当初是如何走上学医道路的,赵明君回忆道,“我们那个年代看病以中医居多,几乎没有什么西医,我的任务就是帮母亲抓药、熬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药,看似不起眼的草草根根竟然也能用来治病,价格实惠效果又很好,我觉得很神奇,所以我从小就对中医很感兴趣,所以后来就越来越想了解中医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学医的根本原因。” 1982年,也就是赵明君入学那年,国家卫生部在衡阳市召开了建国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在会议以前,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是西医知识,但会议后,学校要求学生入学首先学习中医,这对刚踏入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我们高中学的都是数理化,这些知识似乎和中医根本沾不上边,中医基础,阴阳五行,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内容对我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和我以前学习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赵明君说,虽然求学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这更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 入学以后的第一场考试内容是医古文,赵明君在那次医古文小测验中成绩很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给他的学医之路增添了许多信心,也为他后面中医思想的建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热情既使人疯狂糊涂,也使人明澈深思,三年的理论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是阶段见习,见习结束后会再回到学校学习,学以致用,用而知不足,这样回到学校时赵明君学习会更加有动力。 “没有什么比医德更重要。”赵明君说,“技术可以学,但是没有医德,没有站在病人的角度为其着想,就无法成为一名‘大医’。医德之后才是技术,不断扩充学术知识,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通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如今鬓染霜华的赵明君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已经成为了深受患者信任,兼具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良医。 赵明君在为病人诊治 “面对病人,他从来都是耐心的。”学生吴永青说,工作中的赵老师总是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切身实际地为病人考虑,以高度的责任心救治病人。 “来看病的人就没有容易的,病人信任我所以把生命交给我,这不是一件小事。”从医这么多年,赵明君已经为不计其数的患者带去了健康,在患者眼中,赵明君在治疗过程中耐心负责,反复斟酌用药,同时关心病人的心理健康,争取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病人出院时脸上洋溢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对赵明君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现在,赵明君仍然记得,很早以前某县的卫生局局长慕名来找他看病,当时病人很多,他在耐心排队等待的同时,对赵明君对待病患的态度以及诊治的过程做了仔细的观察,赵明君在坐诊时对待病人无比亲切耐心的态度使其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回去后他在全县的医生大会上专门提出希望大家向自己学习。“我的学生向我反馈了这件事,这对我后来的从医生涯影响很大。”赵明君感慨:“作为医生,平时不仅要在斟酌用药时下功夫,更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前来求医的患者,医者的人文关怀是患者信任的前提,我们接待病人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患者的一种治疗。” “在我们下乡义诊的时候,很多病人一见我先伸出胳膊过来让我号脉,让我说对了他们有什么病后才吃我开的药,这也是对中医的误解。”赵明君表示,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号脉只是其中一项,望闻问切,切脉是放在最后的,切脉前的“望”、“闻”和“问”缺一不可,大夫在缺乏患者信息的条件下是无法仅通过号脉掌握病情的,在这种情况下赵明君会一遍遍为病人解释,消除病人的疑惑和顾虑。 有时患者和医生存在一些误解,是因为沟通的不到位,赵明君认为在战胜疾病方面,医生永远与病患站在同一个战壕,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在为病人看病的过程中,他会给病人足够的耐心,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完全理解病情的状态,这样既保证了病患的利益,又实现了医者治病救人的心愿。 赵明君与学生们的合影 “我希望我的学生超过我。”对赵明君来说,当学生毕业继承衣钵的时候,他会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后继有人而倍感欣慰,治病救人的使命感使赵明君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老师只有为众人所尊重,才会被众人推崇为师。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书本和实践相结合,让我们独立思考,把患者的疾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指出我们不足之处。”学生葛腾说,“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赵老师教会我很多。”学生吴永青也表示赵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诊疗思路,每次临床出现一些典型病例或者疑难杂症病例,老师会先询问他们的诊疗意见,然后再耐心讲解,一步一步分析。 赵明君有时也会对学生发脾气,他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迁就,有错误不指出就是老师的过错,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医术是一方面,医德的培养更重要,学生宁博对此深有体会:“老师看诊耐心细致,而我性情急躁,侍诊一年余,我深切体会到为医者应戒骄戒躁,静心宁神,待病患如亲如友,方能解其身体之痛,亦能消其心灵之愁。” 从2003年起,赵明君就开始担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到现在也有近20个年头,如今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培养人才是赵明君从医生涯中最自豪的成就,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这样无论是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是对群众的健康福祉来说都是好事。 “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稳,并且走得更远。”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医和西医如同寒木春华,各有所长。赵明君认为有些情况下如果西医的疗效更好,就会采取西医治疗,在中医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则会积极优先采用中医疗法,有些病情则可能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无论何种治疗方式,赵明君希望病人的获益可以达到最大化。 “前不久我们医院举办了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有些老人认为中药副作用较小,看什么病都只信赖中医,但在某些情况下中医的疗效也是有限的,比如急性阑尾炎在马上就要化脓的状况下,要立刻进行手术,只吃中药很可能延误病情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要根据病情,唯效是从。”赵明君强调,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可能会得到1+1=2,甚至1+1>2的效果。 随着国家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同时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赵明君认为这是中西医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西医还没有进入中国以前,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繁衍昌盛这么多年,离不开中医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有了西医就完全丢弃中医。”赵明君感慨道,“国家目前对于中医的发展十分重视,尤其是国家在各个层面对中医有利好的政策,现在正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一定要发扬光大。” 从医几十年,赵明君对医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我们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历史悠久,建院这么多年来技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都是未来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医是我们的根和魂,相信我们医院会在未来取得巨大的发展。 赵明君,陕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陕西省中西医结合中心负责人;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心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负责人。 30多年来,始终坚持衷中参西,唯效是从。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以双心论治、从络论治为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擅长中医治疗胸痹、心悸、郁病、不寐等疾病。2013年被评为咸阳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14年7月在咸阳报社组织的由市民、同行、专家推荐评选的“妙手仁心-首届咸阳好医生口碑榜”活动中被评为“咸阳好医生”。2018、2019连续两年“中国医师节”均被评为“优秀医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