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片取消加成?中医院不能“等靠要”□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党委书记 解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笔者曾从事中医相关工作多年,对中医药政策比较关注。取消饮片加成将对饮片产业链,特别是手术和大型检查少、饮片使用多的中医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中医院需要未雨绸缪,做好迎接改革的准备。 脱胎换骨,回归治疗本质 在基层,人们常把饮片加成理解为国家对中医院的保护政策,认为在财政补偿不到位的前提下,加成政策有长期保留的必要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中药饮片储存、调剂过程中,容易因破碎、磨蚀、挥发、析出等造成减重,不少常用饮片耗损率超过30%;调配需逐味抓取、称量,先煎、后下等需特殊处理的药物还要单独包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曹俊岭等曾测算,饮片(传统调配方式)所需人力成本为西药的2.6倍、成药的4倍,人均毛收入为西药的17%、成药的13%。若中药饮片没有加成,饮片用得越多,医院赔得越多。中医院为了生存,可能就会抛弃中药饮片转而大量使用西药和中成药,出现“中医西化”问题。保留饮片加成正是考虑上述因素,通过适当补偿支持临床使用行为,而不是对机构进行保护,其实也是引导一些“穿唐装吃西餐”的中医院纠正西化倾向问题。 但随着加成政策补偿作用和创收作用的界限日益模糊,也会诱导多开药、乱开药、开贵药的饮片大处方现象,对医生正常用药产生干扰,加重群众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比如多达数十味的“麻袋方”(需用麻袋装),无明显治疗目的使用赤小豆、百合等药食两用品种的“八宝粥方”,迎合病人进补心态而大量使用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的“千金方”等。从这个意义讲,取消加成是饮片回归治疗本质、摆脱创收属性的正本清源之举。 伤身动骨,防止溢出效应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孙亚玲等承担的浙江省卫健委中医药重点研究项目成果显示:公立中医院更依赖加成收入,医改后饮片差价成为收支结余增长点和补偿收入重要来源。 政策调整对中医院的影响自然首当其冲。当饮片变为“成本项”甚至多用多亏,医生就会转而使用西医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这对综合医院的中医医生也会形成冲击。配方颗粒、小包装产品虽可作为替代,但会抬高诊疗费用或降低对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使用意愿,使饮片使用量整体下降。 配方颗粒、小包装产品价格虽高,但综合考虑仓储、人工等成本,反而会比中药饮片在医院更受欢迎。如2016年时,某二甲中医院饮片、配方颗粒使用金额同比分别下降50%、增长100%,某区级综合医院饮片与配方颗粒金额比例半年内由1∶10降为1∶29,一些基层医院取消饮片库房,全部使用配方颗粒或小包装产品。取消加成后这种情况或许会更加突出,中药药事人员、药学传承也会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在某市中药技能比武中,三级中医院不敌二级医院,原因之一就是三级医院大量使用配方颗粒并由加药机自动调配,药师已经很少接触饮片实物。就发生的案例看,配方颗粒等毛利率高、统方难度低,一旦大面积替代中药饮片,还可能增加商业贿赂风险。这些都必须引起重视,并有效加以防范。 强筋壮骨,做好转型准备 取消加成是温和生效的“补益方”,不能重下猛药、操之过急,要留出探索多元化、合理化补偿方式的空间和医疗机构调整、适应的时间,逐步降低加成比例。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推进中药饮片取消加成,准确把握节奏。充分考虑经济增长放缓和各级财政硬性支出压力,充分评估政策性亏损缺口和补偿资金来源可行性,充分落实公立中医院投入责任,积极又稳妥地启动实施。 补偿核算要体现优质优价。饮片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同年份、产地、种植加工技术、销售渠道的产品价格差别大,计算补偿缺口不能一味追求低价,避免成本倒挂下劣品驱逐良品。 价格调整要考虑支付习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有效的补偿渠道,但应充分考虑现阶段患者重有形产品、轻无形劳务的付费习惯,增加对医疗机构的直接补偿,避免服务价格上调过大对中医需求形成抑制。 中医院要优化业务结构。中医院不能“等靠要”,而应通过传承创新提升诊疗方案,提高辨证精确性、用药针对性,增加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扩大“简便验廉”特色优势,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 编辑: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