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专题报道我校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时间:2024-12-26 12月20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在“走进重点实验室”专题中报道了我校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具体报道如下: 风洞是飞行器研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位于陕西西安的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有一座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该实验室由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共建,它支撑了中国多款重大航空装备的研制,这其中就包括运-20。今天的走进重点实验室,让我们跟着记者一起去探访。 飞机之所以能起飞,靠的是机翼产生的升力。而要探究机翼的根源,就离不开对翼型的基础研究。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它主要是用于研究翼型的气动性能,从而帮助翼型的研发。 所谓翼型,指的就是机翼的剖面,也是机翼设计的起点。在这座风洞内,研究人员正在对一款翼型进行测试。,该风洞能最高模拟每秒145米的风速,相当于时速520km,从而能辅助考察飞机起降和低速飞行时的气动性能。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韩忠华:一个好的翼型,通俗来说就是它(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升力,同时阻力还比较小。另外它有很好的力矩特性,能够满足我们飞机操稳的需要。 对于像运-20这样的大型运输机,由于其最大巡航速度是接近跨声速,传统机翼并不能满足其高效飞行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翼型进行特殊设计。 韩忠华:这是因为从空气动力学上讲,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流场里面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叫激波。激波的产生是由于流场里出现了局部超音速区。激波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使得我们的飞行速度难以提升。 我们可以借助高速风洞试验,并通过纹影仪进行可视化成像,来直观感受激波这一物理现象。 韩忠华介绍道到:“超声速运动的物体头部产生了两道,上下两道分别有一道激波。(气流)从前方这边流过来的时候,开始它不知道有物体存在,然后突然感到物体存在的时候,这些空气就堆积在一起,形成这么一道激波。激波是(空气)强烈的压缩,会带来很大的阻力。” 要解决跨声速激波阻力问题,超临界翼型就成为一种理想最佳的选择。相较普通翼型设计,超临界翼型的前缘较为圆钝,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后缘处向上弯曲(形成后加载),这样就能把气流通过翼型上表面的速度降下来,使飞机获得更低的阻力,或者更高的巡航速度。速度高、阻力小,带来的是远航程和低油耗,这也就是超临界机翼的优良异特性。自1992年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先后发展出国内第一个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和多段翼型等,为同时期国家重大飞行器型号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院长耿延升: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运-20飞机的超临界机翼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正是得益于实验室对各种翼型的创新实践,才使得我国新一代航空装备实现了从跟踪研制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据了解,基于多年翼型研究成果,实验室已构建起了中国翼型谱系及数据库,它由六个系列、一千多个翼型构成,并可满足八类先进飞行器布局设计需求,对于我国航空工业基础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校企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为我们国家航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