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元能换一张“国际竞赛”证书 媒体调查“水赛”乱象时间:2024-10-28 最近的综合测评排名把张同搞得焦头烂额。张同是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其所在学校保研资格的评比以学生的综合测评(以下简称综测)成绩为依据,为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综测评分标准中有一项是 " 参加国家型学科竞赛或国际型学科竞赛并获奖,可以加 3 分至 6 分 "。 " 大家的基本成绩相差不大,想增加综测分数就要多参加各种竞赛。" 为了能让自己的排名尽量靠前,张同想多参加一些竞赛以获取加分。在社交平台上寻找这类竞赛的参赛途径时,他发现有些人靠参加一些获奖率很高的比赛提高了综测分数。他私信询问,对方发来一款 App,上面会发布各种类型的竞赛考试。 交了 60 元报名费后,张同参加了一个写着 " 国际竞赛 " 的英语词汇比赛,在网上答题,考完 5 天后就出成绩。很快,他就收到了一张国际英语词汇比赛三等奖证书。凭借该参赛获奖经历,他顺利实现了综测加分。 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综测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综测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从中看到商机,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通过收费的方式举办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吸引学生参赛以获取综测加分。这类竞赛在业内被称作 " 水赛 ",参与者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 " 走个过场 ",即可轻松获奖,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出售相关证书。 受访专家认为," 水赛 " 泛滥,沦为形式主义的 " 秀场 ",或导致竞赛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公平公正受损,很可能导致学生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严重者或涉嫌违法违规。相关部门须加强对竞赛的监督,严控竞赛质量;竞赛主办方应确保竞赛内容的专业性、挑战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竞赛,避免盲目追求奖项数量而忽视竞赛的实际教育意义,维护良好的学术风气。 奖项泛滥组织随意,花钱就能拿到证书 在某高校读研二的宁萌最近甚是苦恼,她感觉自己 " 被卷着参加各类竞赛 "。 宁萌介绍,其所在学校依据综测评优评先,班上有不少同学参加了一些号称是国际、全国性质的比赛,取得了很高的名次。但实际上这些同学就是在网上花五六十元参加了一场线上考试,试题很简单、获奖率很高。" 这在我们学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希望通过靠前的综测排名评优评先、争取奖学金,争先恐后地去参加这类比赛。" "5 分钟 2 张国家级证书 ""22 个水奖,帮我拿下 1.8 万元奖学金 "…… 近日,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分享自己拿国家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 " 经验帖 ",其分享的 " 核心秘诀 " 就在于——付费参加 " 水赛 "。 付费参加 " 水赛 " 的学生不在少数。记者在某社交软件上搜索 " 加综测 " 相关帖子,其中一篇 " 出 ×× 比赛参赛证书 " 的帖子下方有 700 多条评论,不少网友称自己愿意付费收参赛证书、获奖证书。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说,所谓的 " 水赛 " 其实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主要表现为赛事奖项泛滥,组织随意,活动存在不规范派发现象,赛事项目名不副实等。 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比例高达参赛总人数的 50% 以上,甚至有的赛事所有参赛者都能得奖。部分赛事主办方对赛事组织不够上心,相关规则不齐全或形同虚设,例如有的赛事对参赛者资格、参赛作品规格等无具体要求,相关人员对参赛作品也不做任何形式的诚信审核,导致奖项署名虚假情况时有发生等。 " 不少赛事名称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 樊秀娣说。 某高校在读大学生李林对此深有感触。他曾花 50 元报名参加了一场 " 水赛 ",结果发现该竞赛从报名到考试结束,都缺乏相应的规则要求,随意填写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后仍能够报名成功。考试题目也异常简单,宣称是大学生英语竞赛,难度却是小学、初中的水平。参赛不做诚信审核,监考中随意打开浏览器也不会提示违规,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出结果。 " 感觉是花钱买证书。考试结束后,竞赛主办方还希望学员做‘推广’来获取志愿者证书。" 李林说。 弄虚作假违规竞赛,专利权成买卖对象 记者在某 App 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主办单位却举办了许多方向并不相关的 " 高大上 " 国际比赛。记者致电该单位就某一场竞赛进行咨询,工作人员介绍,这场比赛的获奖率达 75% 以上,报名网站中有考前专属题库,原题在 60% 以上," 不仅办赛级别高,获奖还非常容易 "。 该主办单位举办的另一场贸易挑战赛上标注了 " 随报随考,快速拿证 " 的字样,并称 " 报完名就可以参加考试,时间自由度较高,考完后在线联系工作人员,即可获得电子版证书,纸质版统一邮寄 "。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竞赛就是给突击获得综测加分的学生量身定制的,除奖项、获奖人姓名外,还会写明 " 兹证明 ×× 同学参加了 ×× 英语竞赛 " 等信息。 樊秀娣认为,一些竞赛举办方缺乏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在举办学科竞赛过程中,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目的只是为了赚钱。有许多同学是被动参加这类 " 水赛 " 的,自己不卷就可能在学校评优评先中被淘汰。如果把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增加自己综测成绩的方式上,学生就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 比赛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水赛’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并非学科竞赛的本意。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还会有学术不端的风险,也会令一些学生失去对科研的敬畏心。" 樊秀娣说。 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竞赛搞起了模仿秀,举办的赛事与正规比赛仅一字之差,如果不仔细鉴别,很有可能认错。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某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就被教育部通报,其与著名赛事极为相似的系列赛事均为违规竞赛。 在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看来,山寨赛事的主办方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营利为目的的山寨社团所举办的赛事,可能会受到行政监管机关严肃查处,如处以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山寨赛事在赛事名称、品牌等方面与正规赛事类似,从而导致公众误认,则可能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需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权等相应的民事责任。 " 为吸引学生参赛而过度宣传可能被视为虚假广告。如果这些证书实际上没有相应的价值和权威,却让公众误以为是代表高水平或权威性的对外资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葛友山说,如果通过虚假宣传或不公平手段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或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资诈骗活动等,还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诈骗、非法经营等罪名,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诸多受访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少学生认为一些机构虚张声势,举办一些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很 " 水 " 的比赛帮助学生加分,是为了自己营利,对学生的成长并无益处,反而抢占了一部分学生应得的评奖资格。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综测加分,著作权、专利权也成了买卖对象。 李子木去年本科毕业,他发现有不少想要保研的同学会在网上花 300 元购买软件著作权。" 我们学校在保研的时候,为激励学生多搞创新,有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外观设计等权利的学生可以加 5 分综测成绩,所以有些同学就开始到处找‘捷径’。"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购物、社交软件中,都有类似 "×× 专利申请助手 " 的广告。添加联系方式以后,对方告诉记者,不少学生都在他们这里购买专利,加上了学分。只需要告诉他们自己所学的专业,机构就会拟定几个可供选择的名称,付款后全权由机构负责,自己不需要做其他事情。 " 我给不少想加学分的学生都办过软件著作权,你放心吧,没有任何风险。" 陕西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极力向记者推荐购买 " 软件著作权 "。 上海某高校一名老师近日刚结束了研究生面试,她告诉记者,面试时看到不少学生身背多项不相关的论文、专利以及课题。" 大学时间仅几年,如何跨界完成这么多任务?许多课题与学生专业并不相关,学生却有这类成果,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也让人怀疑这些荣誉来源的正当性。" 定期更新竞赛名单,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于 2003 年发布《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 ( 教高司函〔2003〕165 号 ) ,倡导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对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日臻完善,竞赛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参赛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为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2023 年教育部又发布了《2023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将 84 项赛事列入竞赛清单。 受访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要明确竞赛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评估竞赛的专业性和难度,并警惕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以防参加含金量不明的 " 水赛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竞赛主办方等需要合力有效规范学科竞赛,促使学科竞赛回归 " 育人 " 的根本。 " 部分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的主要责任在于竞赛主办方,‘拨乱反正’需要各方合力整治。" 樊秀娣说,教育主管部门须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坚决遏制和打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各种异化乱象,让广大学生免受竞赛不当得利干扰而安心、踏实学习。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细则,力保竞赛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竞赛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惩不贷,对出现竞赛乱象的项目主办方采取公开警示、警告等,以防止其误导、欺骗社会公众。对于不能保证竞赛结果公平公正以及因为各种问题屡被检举而又不能改正的竞赛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取消其主办方的办赛资格。 葛友山介绍,根据现行法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竞赛主办方通常需要具备特定的资质。一般而言,正规竞赛的主办方应为在国家编制部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主办单位应当承担开展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全部费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参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 任何赛事的收费行为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规赛事的主办方尤其是涉及全国性、国际性比赛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审批手续与运营资质,需有合理的资质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赛事级别、场地选择、装备配置等都需要符合一定标准。学科竞赛应有明确的法律或政策依据,并保持公开透明,以免侵害消费者权益。" 葛友山提出,需要从法律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的规制体系来阻止 " 水赛 " 现象的发生,并通过合理的法律解释增强对山寨赛事的惩罚力度。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对 " 水赛 " 与违规竞赛的监管力度,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正规竞赛,坚决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 " 建议监管部门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加大力度宣传竞赛管理政策以及竞赛名单,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监管部门应指导‘白名单’内的竞赛主办方提升办赛质量,确保竞赛的公益性和教育性,通过组织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葛友山说。 对于违规比赛,葛友山认为,要通过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各监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更有效的监管机制,共同打击 " 水赛 " 和违规竞赛。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 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揭露和举报‘水赛’及违规竞赛行为,确保社会各界能够便捷地向监管部门反映违规竞赛线索,对于举报内容应及时调查、处理,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葛友山说。 对于在竞赛活动中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所在学校,樊秀娣认为,管理部门也应该考虑对相关责任人及其单位留下不守诚信记录或者在资源分配时区别对待,以此来消除或遏制不当得利带来的负面示范效应。对于涉嫌违法问题,要移交相关机关依法处理。 在她看来,竞赛主办方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赛事各个环节的公平公正,同时全程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赛事主办方要认识到参赛者遵守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竞赛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要严厉查处赛事中的各种学术不端问题。学校要制定完善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条例,强化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管理和引导职责;仔细分辨各种竞赛及其奖项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缺乏 " 含金量 " 的竞赛及其奖项,不应给予相关学生 " 加分 " 奖励政策机会;充分行使自身对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职能。 " 只有比拼真才实学的学科竞赛,才能体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发挥学科竞赛应有的教育功能。" 樊秀娣说。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