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涉警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时间:2024-08-09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愈发纷繁复杂,从应急化转向常态化,从单一性转向复合性。其中,涉警舆情事件呈现出类型多样化、情况复杂化、舆情认知差异化的特点,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为帮助政务新媒体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增强舆情应对本领,本文将分析指出2024年上半年涉警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为政务新媒体构建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提供参考。 2024年是涉警舆情热年,总体上看,呈现特点如下: 一、总体数量多。涉警情况通报天天见,一方面反映了各地应对涉警舆情的态度更加开放,回应更加主动;一方面也说明舆情的压力更加明显,主动发声和被动回应数量双增加。 同时,情况通报多发,也带来了两方面考验: 一方面,同类案件的参照作用,相似的行为,公众会衡量不同地方警方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评价优劣。因而各地在处理自身案件,发布警情通报时,也应关注近期其他地方类似案事件的处理结果和回应效果,不能只关注自身情况,忽略了横向比照。 另一方面,舆情多发,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单一舆情的影响力,上半年除重庆“胖猫”事件等少数案事件外,总体的舆情量级和程度是下降的,公众的兴趣点分散,相当数量的舆情仅在事发本地关注程度较高,热度峰值和持续时长都不高。 二、因“视”而热明显。因视频引发的舆情事件占比明显。几乎呈现出无视频无关注的特点,而视频的来源主要是三类:一是现场视频传播;二是涉事方发布举证;三是媒体采访、自媒体探访内容。视频本身的直观性、内容中的刺激点和矛盾冲突、当事各方在视频中的种种表现,都形成了公众看得见的兴趣和疑问,从而关注该事件究竟,跟进处理走向。 视频本身易跨平台传播和易于二次加工的特点,又增添了新观点论点,引发分歧站队,助推了舆情热度。此外,视频引发舆情,因视频本身的片段性、过程不完整、核心因素缺失等,又造成了公众的初始印象往往也是片面化、情绪化的。 应对因“视”而热舆情,还原事实就是基本要求,往往把事情的前后因果、行为过程讲清楚了,公众的疑惑和质疑也就自然消减,需要注意是,因源头视频引发的舆情多,但采取文字配视频或通过视频平台回应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少。如何用好用足警方调查中的视频证据,也是考验各地警方引导能力和勇气的。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从警方视角是根据实体调查情况写通报,而从公众视角,多是从网传视频中的情节细节来看通报,因此,情况通报既要根据客观事实,又要注意对网传视频中的细节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 第三、执法过错占比大。自身执法过错仍是涉警舆情产生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线执法和窗口服务单位来说,不规范、不做为、乱做为、肆意而为、执法犯法,这层层递进的风险对应的就是舆情处置应对的难度增加。镜头下执法、融媒体传播环境下被公众监督、检法机关纠错、媒体曝光等,具体呈现出的就是具体执法场景中的过错,越是一线单位,这方面产生舆情的机率越大。 应对此类舆情,首先就是准确定性,是失误、是过错、是违规违纪、还是已经违法,定性准了,相应的过程描述、责任追究和处理结果才能让公众信服。其次要以措施和结果强化态度,在当下的舆论场,只表态无实招,只调查无结果,很容易产生长尾效应,被公众质疑。事实还原——定性定责——处理追究,形成闭环,才能实现案结事了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舆情中上追责成为常态,除当事责任人要承担具体责任外,其直接领导、上级部门往往因制度不严、要求不实、监督不利、培训缺失等原因,也要受到处理并对外公布。这种上追责,从公众视角更容易接受,认为体现了涉事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改进决心,从单位内容角度,则加重了对舆情的风险认知。 第四、网络违法带来新挑战。“流量”经济影响下,摆拍视频、直播“碰瓷”、嘴替互骂、开盒人肉等违规违法行为,挑战公序良俗,触碰法律底线,这方面公安机关既面临主动向前的压力,又面临干好与说好之间尺度的衡量把握。这类舆情要么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典型个案通报,要么是以类型案例的汇总通报形式,从内容上看,这类通报一般都以强调结果为主,但对于不法行为的具体表现、主观故意、客观危害的展示有所不足。 如果能够展示出不法人员的牟利目的,营利收益,无中生有或嫁接拼凑的炒做方法,包括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等,更能让公众了解到此类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更能支持警方依法处理。 此外,对应平台处理的封号销号措施,其震慑警示作用同样明显,把法律处理和平台处罚的结果同步通报效果更好。 第五、通报质量参差不齐。事发过程描述含糊,处理结果不明确、人员信息写法不统一、态度与措施不对等、引用网传内容取舍不当、文字表达不规范、时效性差、套话虚化形容词过多……通报看得多了,愈发体会到写情况通报需要把好法律关、事实关、文字关、格式关。 情况通报是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专业的事得当专业来做。一方面相关的规范确有缺乏,仅就是否应提及涉案事件人员籍贯和职业来说,就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加强专业培训非常重要,每起舆情的引导效果评价,每起舆情的复盘小结,类型化舆情的同比分析等,一次次通报都是鲜活的培训交流素材,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总结提炼指导。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