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时间:2024-07-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路径,阐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助推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当一项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时,不仅能够改造提升已有传统产业,更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更迭提供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集中涌现和广泛应用,不仅能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还能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重要载体。 产业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落脚点。创新的本质在于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实现从科学到产业的顺畅转化,有效支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商业价值。可见,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对产业更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另一方面,以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创造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使科技创新真正做到支持和赋能新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推动生产力实现质态跃迁。观察经济发展史,生产力的内涵会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生而产生改变,实现生产力质态的跃迁。历次科技革命和随后的产业革命,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开端,出现新的生产工具,以新产业作为新生产力的载体,使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蒸汽机发明和应用,标志着工业生产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化生产的重大转变。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催生了纺织业、煤炭工业等新兴产业。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以机械化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经济格局,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结构的重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化学工业为代表。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和家庭生活都得以电气化,大大改善了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同时,化学工业的兴起带动了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发展,为当时产业的多元化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作出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后半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成为新型生产工具,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催生了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全新的商业模式,还推动了智能制造、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算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正在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载体。只有畅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才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为产业创新提供原动力,不断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更迭换代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作为科技创新的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产业创新通过探索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以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创造市场价值,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当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以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促进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共生和互惠共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要素深度整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中,有效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动态平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环节,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引导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多路径挖掘前沿技术,加快驱动全链条稳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重点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缩短产业生命周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为基础,抢抓新兴技术创新窗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高质量基础研究和通用技术供给,以智能技术识别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和政策等各类要素的聚集,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融合化的未来产业生态,激励未来技术更新迭代,超前规划和部署未来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锻造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领域,以强链延链补链,建设和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迭代。加快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通过数智化和网络化改造,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协同性。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促进产业链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和升级,推进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导,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体的新型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快速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基于发展需求,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对接,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共同凝练科学研究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通创新。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激发大中小微企业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进而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重视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探索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高标准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解决技术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流动的机制,建立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融共生提供强有力人力资本支持。培育科学企业家,破除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机制壁垒,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增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形成科研与市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