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自媒体 >>自媒体 >> 警惕新闻业务“社交平台化”
详细内容

警惕新闻业务“社交平台化”

时间:2024-07-18     【转载】   来自:大众网

“萌娃看到爷爷开心到手舞足蹈”“猫咪陪主人加班实在是熬不住了”在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新闻媒体发布类似内容的视频或文字。这些内容多来源于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有些甚至是摆拍,媒体原盘照搬。

当这种只有“情绪”毫无“价值”的内容广泛存在于媒体账号时,当许多所谓的新闻报道不能完整交代出5个W(新闻报道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时,当错别字、语病、不规范用语频出时,受众抱怨“新闻已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媒体的新闻业务水平本不该如此之低。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新闻业务”退化的讨论非常激烈,业界和学界对当前媒体“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解读,狠狠戳中了当下一些媒体的痛点。

新闻业务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也是新闻机构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石。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借助社交平台,传统新闻媒体拓宽了传播渠道,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提高了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要看到,在新闻业务方面,也出现了“社交平台化”的现象。

新闻选题流量化。当下的社交平台上,搞怪、出洋相、萌娃、萌宠等题材的短视频,由于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往往会有大的流量,一些新闻媒体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博流量热衷搬运自媒体发布的萌娃萌宠视频。这类内容短期内确实能带来一定的流量,但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新闻业务,接地气是关注民生,平等交流,而不是天天发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另外也要看到,有些自媒体摆拍造假的视频发酵后,部分媒体未经核实拿来使用推波助澜,最终导致假新闻大肆传播,媒体的公信力也因此一再降低。

新闻采编低质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下的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对新闻理论的学习,以及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这也就导致有些新闻稿件四不像,没有5个W;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用法屡见不鲜,地名张冠李戴等,低级错误频发。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某媒体主持的热搜话题“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这句话怎么读都让人读不明白,评论区很多网友吐槽:语文是谁教的,AI都写不出这种病句。

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尊重事实,新闻要素齐全。”这是对记者的底线要求。但是观察当下的新闻报道,缺少到现场用脚采访的新闻。比如社会新闻报道,传统媒体时代,记者都要跑现场,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拍现场照片,等等。如今事发现场的视频、照片网上一抓一大把,一些“图省事”的记者,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或用微信采访一下,“网传素材+电话或微信采访+官方回应+评论区截图+浮夸标题”,一篇类似“材料整合”的新闻报道就出炉了。

新闻内容同质化。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获取新闻线索靠热线电话、“跑口”“扫街”等等。进入网络时代,线索渠道拓宽了,不少记者通过热搜或当地热点找线索,当大家都抱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内容的同质化也就不可避免。

有的记者通过网上监看同行的“兴奋点”而跟风,看到一段视频、一张图片或者一个“正能量故事”火了,便跟着复制粘贴,缺乏采编附加值和新闻再生产;还有的通过新技术将原创报道重新“包装”再传播;等等。

当同质化内容一窝蜂地呈现于网络时,很容易引发受众反感,产生厌倦情绪。

不可否认,数字革命对媒介生态的颠覆,给新闻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尚需讨论考量。但综合观察分析,当前的新闻业务“社交平台化”,原因不外乎以下方面——

新闻与信息不分。商业社交平台不是新闻机构,但普通网友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很多人获知消息的来源往往是通过社交平台。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在社交平台海量纷杂的内容中,新闻与信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商业社交平台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利用算法等技术手段推送满足人们“贪嗔痴念”等需求的内容;另一方面,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日趋自动化、日常化,未经识别的内容在互联网空间迅速受到关注,而严肃、深度的内容则无人问津,这实际上让新闻的传播形成了“逆淘汰”趋势。

新闻媒体过度追求流量,消解报道的专业性。上级要求什么,下面就会迎合什么。当上级通过粉丝量、播放量、阅读量来体现自己媒体的影响力时,评价作品不再是内容本身,而是流量为王。再加上现在平台的算法已经把内容做了分类,自动分发给有需求的受众,为了获得流量,新闻机构必然要按照平台制定的评价体系做内容,等于为社交平台打工,此时流量逻辑势必会影响专业逻辑。而商业平台并不会考虑新闻业务,他们考虑的是流量,当以流量为指挥棒,势必导致从业者的业务素质退化。

“社交平台化”对新闻业务的伤害颇深,那么,该如何避免新闻业务“社交平台化”?

新闻从业者要提升业务能力。在“技术大爆炸”时代,新闻业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采、编、写,大数据的利用、信息采集与分析等新的业务能力也要掌握。但无论媒体环境如何改变,对于新闻现场的追寻脚步不应停歇,确保新闻内容在第一关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还要增加新闻作品的鲜活度,使新闻报道更具品质和深度。

社交平台要强化“把关人”制度。当下社交平台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公司或文化企业,而是具有鲜明媒介属性的公共领域,所以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大内容审核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好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把关人。将优质新闻内容“放大”、将劣质内容“沉底”。

新闻媒体要优化报道方式和运营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新闻媒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另外,主流媒体如何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也是值得重视、亟须探索的事项。

在科技日新月异、受众思想改变巨大的今天,媒体要适应改变但不能一味去迎合,守住业务的根,才能继续茁壮成长。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