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观察丨新能源行业“小作文”频现 企业应打好常态化舆论战时间:2024-07-12 “小米工厂高温停工”“锂电池行业7月排产数据普遍下滑”……近期,新能源行业频繁出现“小作文”,扰动市场行情,相关上市公司如小米集团和宁德时代等接连辟谣。“小作文”频出的背后,是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从价格战、技术战逐渐拓展到舆论战。在舆论战逐渐常态化的今天,上市公司对谣言及舆论的应对能力备受考验。 新能源行业企业面临的舆论战类型多样,主要是经自媒体传播的谣言,也有各品牌、企业间在公众舆论场上展开的竞争和博弈。相较而言,品牌之间明面上的舆论交锋往往较为克制,但暗中舆论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价格战和技术战。 目前,新能源行业的舆论战正走向常态化。一方面,新能源行业的市场份额之争日益激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行业由春秋时代走向战国时代,按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统计,仅2024年前5个月汽车行业的降价规模就已超越2023年全年的九成。当价格战成为常规手段,单纯降价不再能成为左右市场竞争的“胜负手”,企业间就会朝着舆论战等“全方位战争”延续。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引擎,相关舆论的网络关注度高,也更能引发市场波动,为自媒体造谣、传谣提供流量基础。再加上消费者权益意识觉醒,对产品性能、安全乃至企业发展的关注度提升,都成为催化舆论战的土壤。 面对常态化的舆论战,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应如何提升危机公关能力? 首先,要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控体系,在谣言和负面舆论冒头后迅速发现,不至于谣言满天飞时公司还蒙在鼓里;其次,要迅速处理谣言,做到“露头就打”,不给谣言传播扩大的机会,目前多个汽车品牌的法务部都在微博建立官方账号,专门辟谣,可以借鉴;再次,还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建立常态化举报奖励机制,如比亚迪近3年来每年均悬赏最高500万元打击黑公关,长城汽车悬赏1000万元打击网络水军,依靠广大网民的力量打击网络谣言,保护品牌形象;最后,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安全,公司本身的健康发展,是打破一切质疑的最好武器。 新能源行业的舆论战,是行业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洗牌期到来之际,能否有效应对舆论战也影响着企业能否安稳“留在牌桌”。防御好舆论攻击,才能安心去打产品、价格和技术之战。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