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洒水结冰致多人摔倒,部门研判决策岂能“手滑”
寒潮来袭,城市相关职能部门扎实做好低温冰冻天气应对工作,本应是应有之义。这也不算是过于复杂的工作,按照相关预案或者因循“历年惯例”就已足够。但对于河南罗山县来说,相关应对工作可能是有的,却为民众“添了堵”。 据报道,气温在0℃以下,洒水车却上路继续洒水,导致部分路面结冰,多名骑电动车的市民因此摔倒。12月19日,罗山县当地政府表示,18日降温幅度很大,相关部门作业前研判失误,未对洒水时间做出调整。政府部门将对摔倒群众采取赔偿措施。 两辆电动车倒在结冰路面上(视频截图) 报道中有当地市民表示,差不多每年冬天都有这种情况发生,以前跟相关部门反映,他们说空气质量不达标,需要洒一层水。如果该说法属实,寒潮来了,洒水车依然在街巷洒水,原因也不排除是为了当地的空气质量达标。 虽然当地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解释,系研判失误,“后续洒水前会研判天气变化,停止在背阴路段洒水作业”,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不管是为了让街区整洁美观,还是为了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不管是将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还是城市相关部门自组车队“亲自下场”,每天都在进行的洒水工作都应该是目标明确且灵活执行的。 而正如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僵化教条思维使然,也可能是为了“考核指标”,个别地方的洒水工作,似乎已经陷入了每天每个时段必须洒水多少次、每辆车每个月必须洒水多少吨等机械执行的怪圈。于是,大雨天气里洒水车仍在“拉着汽笛唱着歌”洒水者有之,气温零下“滴水成冰”仍然坚持洒水者有之……检索新闻,类似报道不在少数。 洒水作业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落实起来,为何就走了形变了样?被曝光后,地方职能部门往往是一边道歉一边承诺改正,但似乎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以罗山县为例,按照当地民众的说法,此种情况每年冬天都会发生,他们每年也都会向职能部门反映,但问题仍然每年都发生——这似乎已成一道难解的题。 “以人民为中心”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纸上谈兵,而应该贯彻落实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不该洒水的时候别洒水,这本应是常识,何至于像“顽疾”一样每年在舆论场上定期被批评?在看似一个“芝麻大”的洒水车作业问题背后,多少反映了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工作态度问题。比如,机械地“按要求”洒水作业,有没有充分的应急预案,有没有应对复杂情况的及时反映渠道?洒水作业的“一刀切”考核,经不经得起科学的审视? “一错再错”的洒水问题,应该下定决心来一次“下不为例”了。也希望罗山县当地相关部门的“研判失误”能够带来更科学精准的方案设计,并形成可供现实操作的制度规范长久执行。要知道,下一轮寒潮可能说来就来,而民众和网友们的记忆却不会说散就散。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