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避免“专家”成贬义词,专家和公众都可有所作为
详细内容

避免“专家”成贬义词,专家和公众都可有所作为

“专家”这样的词汇如果变成贬义词,恐怕是汉语的不幸,也是公共生活的不幸


这两天一些专家建议在网上火了。同样的,“专家不要建议”的建议也火了。有人调侃,现在“专家”快变成贬义词了,只要新闻里出现“专家建议XX”,大概率都不靠谱。本该引导社会意见的专业学者,公信力似乎正在快速流失。人们非但不买账,相反还极尽挖苦讽刺,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变得有些松松垮垮。

微信图片_20220831145307.png微博上搜“专家”二字,出现的部分内容

不得不说,某些专家的观点可议之处颇大。梳理之下近些年火爆的专家言论,如“农民开车种地”“闲置的房子可以出租”“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年轻人要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等等,确实看着让人有些火大。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言语未免有些低估公众的智商,有点远离公众的处境。就好像难道农民不想住到好房子里、天天开车上下班?难道人们不想有稳定的房租收入?如果有这个条件,还需要等到专家建议才恍然大悟吗?所以,有些建议被批评是正常的,任何一种公共发言都难逃公众审视,人们觉得离谱了,自然会“喷”。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建议大多集中在房地产和金融投资领域。无论具体的描述是什么样,建议有多天马行空,但人们似乎都能清楚地捕捉到背后的信息——赶紧买。这大概也是人们反感的原因,这些言论多少有些“看似建议、实则带货”的味道,专业学者似乎沦为了某个行业的代言人。

这可能是比一时口快失言更值得警惕的事。如果专家被认为失去了公共立场,其存在的基础就已经在动摇了。即便不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么宏大,专家作为客观第三方的存在意义也是不能模糊的。

所以,擅长给建议的专家,在这个时候也不妨听听“专家不要建议”的建议。社会情绪的反弹,意味着人们还是希望专家能够给出客观中立、有建设意义的意见。作为公共发声的群体,专家不能无视社会情绪和民众处境,不断挥霍自身的公信力。否则,“专家市场”也会自动淘汰,一些专家每每出现即迎来批评一片,最终失去公共发声的立场,这种尴尬的处境相信也不是专家自己愿意看到的。

当然,专家是个广泛的群体,此专家与彼专家差距很大。公众对某些专家建议有意见,但如果囫囵吞枣,将这个群体彻底抹杀,恐怕也是自身的损失。专家不会只说人们爱听的话,专业意见往往就是直白显露乃至令人不悦的。

舆论有意见正常,有意见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理性探讨的姿态,这更考验社会认知的水位。专家意见本身就是众说纷纭的,公共发声的角度也是多元的,舆论应当具备的能力是去伪存真,是分辨出真知灼见和真正的学者,促进“意见市场”的优胜劣汰。如果因为对某些专家有意见,连带着对专业意见都不屑一顾了,就未免得不偿失了。

所以,“专家”这样的词汇如果变成贬义词,恐怕是汉语的不幸,也是公共生活的不幸。要避免这个现象,专家和公众其实都可以有所作为,一边学会讲,一边学会听,最终让真正的专家脱颖而出,让专家真正当得起社会的期待。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