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考试疑似泄题?用权威调查驱散炒作疑云近日,一家公考培训机构在官微发布声明,称其不存在提前获知公务员考试真题并进行传播的行为。据称此前有部分考生在社交媒体反映,刚刚结束的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部分题目与该机构此前的预测试卷高度相似,疑似泄题。 到底是哪些网友发出质疑,哪些题目高度相似,目前网上很少搜到相关信息。倒是该机构的声明,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难怪很多网友吐槽,泄题没泄题现在不好说,但该机构借机炒作营销倒是可以实锤了。这则声明也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明着是辟谣,话里话外都在强调自己机构的历史和实力。 关于公务员考试泄题的争议,这些年来发生过好几次。比如2016年引起舆论巨大关注的“公务员联考疑似泄题”事件,有些机构甚至主动传播他们的所谓密卷和真题存在高度重合。当时就有媒体质疑,这些泄题传闻不排除商业炒作的因素。 从过往类似案例来看,对这些公考培训机构而言,被动或者主动参与到泄题的争议中,似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没有真的参与泄题,那就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相反,被质疑只会在目标消费者那里提高“口碑”,让考生以为这些机构很厉害,从而令这些机构在今后的招生中占据优势。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公考培训机构用来吸引招生的一大“法宝”,就是各种模糊暗示,强调自己的培训老师多么权威有背景,强调“猜题”能力有多强。越是善于用“你懂的”这种暧昧策略的,越容易忽悠到考生的信任。所以时不时和“泄题”扯上关系,显然会对机构搞模糊暗示招生更有帮助。 鉴于公务员考试的保密程度,一般公考机构要想提前获知题目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不存在内外勾结的泄题行为,对网上各种传闻确实也难以定性处理。只要是考试,出题思路就有一定稳定性,部分题型出现表面的相似,其实不难理解。而这些公考机构在“泄题”传闻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也不容易定性。但需要认识到的是,这类商业炒作不仅可能对考生造成误导,对于公考的严肃性,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当然,这次的泄题传闻是不是也属于商业炒作,还是需要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以权威的调查结论,来驱散各种疑云。如果存在暗箱和腐败,当然一定要严肃问责处理。但如果不存在所谓泄题,对相关机构有没有参与商业炒作也需要进一步调查,并视情况进行警告和问责。 公考培训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有机构用炒作手法搞营销,则是一种恶性竞争,会把培训市场的水搞浑。哪怕从规范培训市场的角度考虑,对没有底线的商业炒作也需要予以打击。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