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镜头的力量|摄影记者沈湜:好的新闻图片反映社会现象,引发思考
详细内容

镜头的力量|摄影记者沈湜:好的新闻图片反映社会现象,引发思考

时间:2022-05-20     【转载】   来自:传媒特训营   阅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记者沈湜(shí)拍摄的新闻图片,无论是画面风格还是选题角度,都显得很大气,能够从这些新闻图片中,看到当代中国的现实状态,这就好像他的名字的释义“清澈见底”。


从小爱好摄影 发现摄影本质走上记者道路


沈湜第一次接触相机还是在孩童时代,当时只有6、7岁的他在父亲的带领下,拿着家里的一台老富士胶片相机去拍摄北京的雪景,那应该是沈湜第一次接触相机,接触摄影。

2010年开始,因为工作需要,沈湜开始拍摄公司内部活动的一些影像资料,为了更好的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他开始自学摄影。

沈湜自己说那段时间就是“瞎拍”,从模仿别人拍摄,到每天下班后抱着相机在路上拍,看见什么有意思就拍什么。在拍摄的实践过程中,他一点点的摸索快门、光圈和感光度之间的关系,慢慢的找到了摄影的窍门。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专业图库的摄影师。

2013年的时候,沈湜开始在国际广播在线担任摄影记者。他的第一组新闻摄影报道,就是当时北京闹的沸沸扬扬的人济山庄“最牛违建”事件。

沈湜说,选择做摄影记者,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并不出色,感觉如果能有照片辅助的话,能够让报道更鲜活

而选择去拍新闻纪实摄影,也是沈湜在经历了对各种类型的作品尝试后的选择。“最开始我是什么都拍,风光、体育、星空……那个时候好奇心特足,什么都愿意尝试一下,拍完片子还会去修图,最开始的时候喜欢那种高饱和度的带有暗角的风格。但渐渐的发现,摄影的本质应该还是对一个事件、一个特定时间点、一个现象的真实记录。”沈湜说。

为了能够拍好图片,沈湜和很多拍摄对象都成了好朋友。他表示,纪实摄影的魅力就是要深入的了解拍摄的主题,要深入的研究,要跟被拍摄者建立信任关系。而一张好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应该是有深度的,能够通过照片让人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社会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

《开往春天的列车》爆火很意外 更满意70年阅兵的作品


沈湜的作品中,以铁路和火车为题材的有很多。他与铁路题材的最初接触是在2014年,沈湜记得当时是拍摄列车员的工作情况,后来又拍摄了列车维修和铁轨探伤等题材。从和谐号开始到复兴号,再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题材,通过镜头,他看到了中国铁路发展背后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老铁路人,拍摄的时候我们聊到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时候,他的声音都在颤抖,他那中国铁路人的自豪感让我记忆犹新,我也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铁路,把铁路人的精神传播出去。”

在沈湜诸多跟铁路有关的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那张《开往春天的列车》。

640.jpg



2020年3月24日,航拍s2线花海列车驶过。


沈湜谦虚的说,他对这张照片获得那么多的赞誉颇为意外。其实每年北京S2号线穿越花海的瞬间都是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的热门题材,但他拍摄的时候,花海栈道不能开放,只能使用无人机航拍。为此,他特意查询了列车时刻表,提前起飞等待列车经过,前后拍摄了两次才捕捉到那张最满意的作品。

尽管外界印象最深的是这张《开往春天的列车》,但沈湜自己更满意的作品,是来自70年阅兵的现场。“因为阅兵那天的天气不算特别通透,给我分配的拍摄点位也不是特别好,最后能拍到三军仪仗队走过天安门的照片,我觉得特别难得。而且,按下快门的瞬间,党旗国旗军旗恰好都迎风展开,这个瞬间太难得了。”

6401.jpg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图为三军仪仗队列队前进。


此外,沈湜还拍摄过一组乡村教师的故事。因为他的母亲是教师,他对教师行业有莫名的亲切感,所以他用了三天时间跟拍乡村教育,想要全方面的展现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三天时间并不算长,也不能完全算是新闻纪实作品,但我个人觉得这展现出了一部分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状态。”沈湜说。

时至今日,沈湜都认为自己尚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他的终极梦想是拍摄出一组纯粹的新闻纪实作品,能用一张照片或者几张照片来改变一些现实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觅得机会,但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从事记者的生涯中,沈湜也去过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拍摄,云南鲁甸地震、天津港爆炸都有他的身影。其中,鲁甸地震是他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前往灾区采访报道,随同北京的救援队徒步进入山区,跟拍了一个新疆大叔为灾民做饭的故事。

尽管沈湜说自己工作时的心比较大,不管不顾的工作风格,让他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危险的经历,但还是在拍摄中受过伤。有一次他为了航拍武警魔鬼周训练,被无人机的螺旋桨打中,身上也留下了一块疤痕。

视频时代不反对手机拍摄 遇到好的场景本能反应还是摁快门


随着新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媒体对于新闻图片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沈湜能够感受到,现在确实是一个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时代。只不过,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来说,媒体考虑的仍旧是图片的精细程度,所以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比以前更快的抵达事件现场,拍摄出高清图片。

现在,用手机拍照越来越方便,沈湜也会尝试用手机拍新闻图片,但大多是在一些不方便使用相机的地方,因为手机比较小巧,非常便于隐蔽拍摄。“我并不排斥用手机拍摄,一般需要视频素材的时候,我会更多的用手机去拍,或许在将来,手机能够取代相机,但那一天可能还会很久。”

沈湜认为,进入视频传播时代并不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没落,一张好的照片表达的是一个瞬间,而瞬间所传达的那种爆发力,可能需要10秒、20秒甚至更长时间的视频来表达。“举个例子,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的时候,无论是媒体还是自媒体平台,能够让人回想起来的有冲击力的照片很多,比如解放军去武汉支援在运输机前合影的照片、一个小孩给医生鞠躬的照片、方舱医院封仓时医务人员躺在床上的照片。但是,如果回想视频,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东西吗?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老人去世后被救护车拉走,她的孩子在车后面一边追一边喊‘妈’的那个视频。反正对于我自己来说,看到一个好的场景,我第一反应还是按快门。”沈湜说。


沈湜作品集


64.jpg



2013年8月17日,鸟巢举行摩托车比赛。一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6.jpg



2014年8月8日,民间慈善家阿里木江来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为当地受灾民众带去热腾腾的新疆手抓饭。


图片


2017年4月10日,一名法医正在进行现场勘查。当时为完成五四青年主题采访,选择跟拍一名80后法医的工作生活。


图片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3名礼兵手捧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迈着雄健的步伐,行进到仪式现场。


图片
图片


2021年6月10日,毛泽东号火车头进行换轮对作业。


6402.jpg



2021年6月28日,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烟花表演在鸟巢上空绽放。


【编辑:张洁】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