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知网被立案调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刊发评论时间:2022-05-15 自5月13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之后,包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内的多家权威网站和主流媒体平台纷纷刊发评论。以下为部分评论摘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越是头部平台,越要依法规范经营,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知网被查,再次给所有平台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建构更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此次知网及时回应“全面自查、彻底整改”,态度值得肯定。改到位、改彻底,方不负自身平台地位,不负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赖。 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锐评”:知网何去何从,尚需观察。但无论如何,知网是否垄断,是时候有个明确说法了。希望知网健康发展,更希望知网的存在能促进学术健康发展而不是相反。“知”错改错不能只在嘴上,必须见行动。建构更合理的运营模式,才能走得更稳健。 央广网“央广网评”:“知识分享”的门槛不应被垄断所提高,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还应具有更多公共属性,这是民众呼声,也是推动学术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创新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知网是否垄断?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相关部门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 半月谈“半月谈微评”:知网能否降价到合理水平,能否回归公益属性,能否真正成为科研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知网的整改,就必须是“刮骨疗毒”而非轻描淡写,显然并非易事。 北京日报“长安观察”:近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发起了开放存取运动。这种模式下,或由作者自愿提供,或由国家付费,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学术资源。这何尝不是为知网指明了出路? 澎湃新闻“马上评”:学术资源的集中和商业变现,虽然是合法的,但这并不代表学术数据库可以无限扩张和随意滥用市场地位。查清知网是否存在垄断,才能规范、引导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为个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更为公平的服务。 大众日报客户端“观澜亭”: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知网将他人的知识性产品作为商品,就得尊重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则。首先是遵守有关知识产权法规和国家反垄断法,知网屡屡“败诉”的背后,正是因为没有遵守起码的规则。但从知网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角度来看,破局的关键还是要让学术数据回到公用市场资源的范围之内。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我们对知网倾注的情感显然不同,它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即便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我们也寄希望于它可以带领着我们的学术发展一起向前,而不是自己一骑绝尘,让专家学者们在后面气喘吁吁的追赶。我们也寄希望于它可以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知识服务有其特殊性、公益性,涉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小事。多方协力,厘清权益和责任,规范行业企业经营,推动其合规创新健康发展,才能更好保护读者、作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数字化时代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打造良好的知识分享传播生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红网“红网红辣椒评论”:我们期待知网不断创新,兑现初心。知网建立之初秉持“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的社会责任,这是它的初心。如今,知网作为一个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平台,在保持适度的商业性之外,还是要重拾初心,履行社会责任,尊重作者,推动学术界良性发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知网“垄断”问题就事论事查办当然必须,但要从根上拔除其“垄断”,显然还要从深层面的高校、学术期刊等垄断刊用、收录等进行查纠,才能彻底除根。否则,查处遏止了知网垄断,电子论文垄断还可能以其他方式出现。 半岛网“风口评论”:对知网来说,靠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店大欺客”的老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通过技术创新寻求更高级的经营模式,开展高水平竞争,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提供数据资源和工具,更好承担起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成为全新的命题。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