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A4纸刮走几百亿,民营医疗会是下一个在线教育吗?时间:2022-03-16 一张纸干掉几百亿的故事再次发生,这一次是在医疗服务行业。 昨日中午起,一份要求不予公开的文件,在各大医疗行业的微信群里迅速流传。 文件红头字样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司(局)便函”。便函称,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请求相关单位协助调研社会办医。一连三问,每一问的主体都是“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是否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是否会产生不良示范?是否会导致无序扩张风险? 不仅如此,便函3月14日下发,要求相关单位3月15日反馈。更被担忧者解读为“像预设了立场”,“类似教培行业不允许资本进入、不允许上市”。 一时间,纵使便函的真伪仍未确认,却已被匆忙解读成“限制民营医疗机构上市的负面讯号”,恐慌快速传导至股市。 午后,多个医疗服务概念股集体下跌。 医疗板块两大白马股直线跳水:A股通策医疗(600763.SH)跌停,股价创两年新低;爱尔眼科(300015.SZ)跌幅超16%。港股相对没那么幸运,锦欣生殖(01951.HK)盘中股价跌幅超过25%,海吉亚医疗(06078.HK)则一度暴跌43%,自去年6月以来,该股的市值缩水近80%。此外,雍和医疗、康宁医院跌幅均在20%上下。 当日下午,八点健闻向多方信源确认了便函的真实性。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便函是真的,但并非政策文件。便函在司局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中很普遍的工具,“就像发短信”,目的是做一些储备性的研究,业界的解读显得太过“神经敏感”。 一位接近体改司的相关人士指向更具体,这是对人大代表建议回复所需的调研。 民营医疗一度作为资本的宠儿,疫情后却屡遭重创、投资遇冷、生存空间收窄。尤其教培行业的双减政策后,医疗服务领域更是风声鹤唳,时时刻刻担忧着政策转向。 事实上,八点健闻盘点发现,在近年的政策中对非公医疗的定调,实际未发生任何变化。 本就波涛汹涌的资本市场中,作为新手玩家的医疗服务股,反而需要更多耐心、信心和成长。 一张便函引发的“惨案” 昨日下午,医疗服务股集体应声“跳水”后,不同社群里惊慌声就没停过。 有人拿来一篇关于免费医疗的文章,称很是应景;有人显得悲观,说“他们谈笑间,医疗股灰飞烟灭了”。 有传言称,函件是该司局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相关提案的回应。 八点健闻先后就此事致电两位教授,均表示:此为谣言。 李玲表示,她既不是两会代表,也没有此提案,并未向体改司和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分会提过此事,也不做民营医院的经济研究;张其成也回应八点健闻称,该便函与其无关,他的“全民免费医疗”提案只涉及公立医院,根本不涉及民营医疗。并补充道,“应该支持民营医疗发展,才能满足不同人的医疗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 但据一位接近体改司的业内人士称,确实有人大代表提交了相关的建议,这是对建议回复的调研工作,“人大代表如果有建议的话,相关部委是要有相应的回复内容的。” 这位业内人士同时表示,据他了解,卫健委既没有不允许民营医疗机构上市的政策意图,也没有打击社会办医、民营医疗的共识。 亦有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体改司发便函时,并未与函件中的两家所涉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事先沟通。如提前沟通,函件中三个问题的引导性不至于这么强。” 继便函之后被疯传另一个文件,是一份《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关于协助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的函的复函》(下称《复函》)的文档。 一位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确认了该文件的真实性。《复函》回复了便函中的“三问”,认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不会产生不良效应,也不会导致资本无序扩张。 此外,多位相关从业人员表示,此次股市暴跌,亦属于“政策性恐慌”。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中心的一位研究员亦向八点健闻表示,便函很常见,政策的出台是个持久的过程,无论是对政协委员或是学者、研究员的回复,都需要加强研究。 恐慌从何而来?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这本是一场例行的公事交流,并无任何政策倾向。但在极度恐慌的情绪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再次成为股价的绞杀机。 在过去的一年内,和互联网、教育、房地产、电子烟等行业类似,医疗服务股也走出了一波自由落体曲线,康宁、通策、海吉亚、爱尔等明星医疗股的市值较高点已经回撤从60%到80%不等。 信心的崩塌始于去年7月,教育培训行业的非营利性整改政策出台后,灰飞烟灭的不止于在线教育行业的5000亿市值。医疗作为和教育相提并论的两大民生行业,一直被怀疑是下一个“被规范”的对象。 在中国,医疗的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撕扯同样从未停止,直到2013年国务院联合五部委发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社会资本办的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一度获得市场的青睐,不少医院概念股都曾在一年内市值直接翻几倍——爱尔更是创下过10年翻35倍的神话。 但某种意义上看,民营医疗行业生来就带着资本和“营利性的原罪”,所以当2021年以来,各个领域开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民营医疗的政策红利开始消退了。 作为一个强政策驱动型的行业,当政策红利开始消失时,从业者和投资人开始变成惊弓之鸟。 比起互联网、教育、房地产、电子烟行业挥舞的政策大棒,医疗领域显然克制很多,但从业者们还是开始感受到了凉意: 支持社会办医的基调没有变,但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取而代之的是公立医院地位的又一次提升和随之而来的扩张潮。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床位新增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资本市场开始变得谨慎。整个2020年,境内医院的并购金额只有119亿,比2019年降低了44%。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交易更是跌至冰点。 继而看到教育机构受到政策影响之大,一位深耕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告诉八点健闻,自那时起,他就已经停止了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 从业者的悲观情绪在去年底达到了高潮,在“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后,两家明星民营医疗机构被停诊三个月——同样拒诊的公立医院没有收到相应的处罚,他们的母公司国际医学股价立马跳水,随即停牌被ST——提示存在退市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次乌龙事件,是长久以来积压在民营医疗从业者心头的恐慌的又一次释放。 在另一方面, 最底层的逻辑中,关于医疗“能不能赚钱、应不应该赚钱、如何赚钱”,行业内甚至都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不牢固的地基必然撑不起一座高耸的楼阁。 罗春昊、史晨瑾、李琳|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