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超99%家长称学校未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会议围绕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 所谓“五项管理”,指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在今年1-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五个专门通知,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管理分别做出规定。 “‘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是确保‘双减’落地见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有力举措。”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从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三方面作出了详细介绍。 ▲发布会现场 各地各校普遍建立作业公示制度 超99%学生家长称学校未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在作业管理方面,吕玉刚指出,教育部要求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 从取得的成效来看,会议指出,目前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此外,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学生睡眠时间改善取得积极成效 “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上课的要求落地良好 在睡眠管理方面,吕玉刚强调,睡眠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要保证时间,对“3个时间”作了规定,包括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以及与这个时间密切相关的学校作息时间、学生就寝时间。 从成效来看,吕玉刚介绍称,目前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 此外,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 99.8%的学校严格执行学生手机有限入校园规定 在手机管理方面,吕玉刚表示,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损害视力健康,影响专心学习,导致沉迷网络和游戏等问题。 吕玉刚强调,要强化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强调落实到班,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明确保管场所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的机制。 从成效来看,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吕玉刚强调,一是要持之以恒抓落实。加强实地调研,继续用好监测平台和举报平台,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地方积极改进。同时,委托第三方开展“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相关研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五项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规定要求和进校督导检查的必看内容,长期抓、持续抓,坚决防止松懈和反弹。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将下大力气抓协同。落实“五项管理”需要家校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家长切实做好孩子课后时间的管理和监督。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督促学校切实履行家庭教育指导责任,畅通家校经常性沟通渠道,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共同做好“五项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