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都能通过关键词搜索等办法,找到这些造假店铺,如果掌握更多信息和数据的平台真要管,不可能管不了。
如今代办理业务颇受市民欢迎,您是否听说过“死亡证明”也能代办?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平台花费不到200元便能得到死亡证明。一名商家“贴心”表示,若是需要打官司增加筹码,还可以代开“病危通知书”,相比“死亡证明”更有效力。病危通知书和死亡证明,关乎人的生死,是极为严肃的医学文书。然而,这样的文书居然在网络上随意售卖,只需花一百多元,提供身份证号、地址、死亡时间,全国各地医院的死亡证明任你选。从购买之便捷以及造假成本之低廉,可见证明背后的“灰产链条”,已经到了何等成熟的地步。病危通知书和死亡证明的造假,危害是显而易见的。2020年,江苏一男子就曾因行骗190万元被取保候审,妄图通过给自己办理假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和户口注销证明,来规避审判。此外,通过开证明帮助自己维权,用于骗保等新闻也不时出现。可以想见,假证明“灰产”,不仅破坏社会诚信,也必然助长大量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可测的风险。类似证明制假,买卖双方都已经触犯法律。商家伪造这种证明,达到一定金额或次数,或者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将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行为,同样有相应处罚条款。然而,为什么这背后的地下链条依然猖獗呢?这其中,相关平台的放纵,恐怕是一个关键因素。其实,病危通知书和死亡证明等造假问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但往往是,一有媒体介入,相关平台便重视一下,比如去年江苏一男子买假死亡证明,试图逃避审判被曝光,相关网络店铺就曾遭到清理。可等到新闻热度一过,平台的日常管理变得松懈,类似证明“灰产”就会卷土重来。得承认,伪造证明的交易具有一定隐蔽性,比如从记者的调查看,一些店铺通过网络平台引流,然后通过微信进行洽谈和交易,这确实会给平台的监管带来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大数据,是不难识别这些违法店铺的。记者都能通过关键词搜索等办法,找到这些造假店铺,如果掌握更多信息和数据的平台真要管,不可能管不了。当然,对于类似伪造证明交易的监管,也不能只寄望于平台的自觉。作为相关监管部门,也有责任进行督促和监督,压实各平台的主体责任,对于放纵证明“灰产”的网络平台,不仅仅是自查纠正,而应依法作出处罚。如此,才能倒逼平台“守土有责”,尽最大努力掐断证明“灰产”的交易链条。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