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胡萝卜的是教授,择二荆条的是博导,处理南瓜的是首席科学家,装盒饭的是研究行星的……从11月8日开始,一张张成都理工大学后厨的照片在网上持续“刷屏”,学生和网友们都惊呼:这食堂帮厨的学历含量也太高了,这是帮厨界的天花板了吧!
其实,这是100余名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各个机关学院的老师们组成的“成理攀登志愿服务队”。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学生的吃饭问题,这些平日在讲台上“挥斥方遒”、在顶级期刊杂志发论文、在前沿领域引领科技潮流的老师们,争当志愿者支援后勤,原本拿烧杯、量筒、电路板的手,这次拿起了锅碗瓢盆,洗起手做起了羹汤,也被学生们评价为“以父母之心,行教育之事”。
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了解到,目前全校师生正在奋力投入疫情防控。不过,学生们因为封闭管理留在了宿舍,为学生配餐等后勤工作不但任务繁重,而且人手严重紧缺。为全力保障3.2万余名成理学子能及时在宿舍吃上热饭,11月8日晚,成都理工大学决定即刻征集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紧急增援后勤保障工作。这则号召得到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很快,一支逾百人的“成理攀登志愿服务群”组建成立,其中有来自各个学院的教授、珠峰引才来的年轻博士、辅导员,也有来自机关部门的干部职工。他们有的研究行星科学,有的研究极端气候;有的刚刚大学毕业来到工作岗位,有的已经在教职上深耕多年。成都理工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张孟英介绍,志愿者队伍成立以后,教职工们主要负责帮忙择菜、洗菜和配餐、送餐工作,择菜洗菜的从7:30开始一直忙到10:30,配餐送餐的主要是在中午和晚上来帮忙。“考虑到老师还有课,我们也分了时段和岗位。”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魏玉峰是最先响应号召的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学院一开始就组建了志愿者群,群里转发了学校、学院的号召后,所有人都在踊跃地报名。“平时没什么感觉,那个时候才知道人心这么齐。大家能做什么就抢着做什么,每个人都愿意做这些,都非常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博导、教授邓星桥向记者介绍了这两天来的帮厨经历。“分组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摸索,比如说谁打饭、谁装盒,然后摸索出了一条流水线。”邓星桥说,分餐和送餐的老师们一天往往需要工作8小时以上,“一直站着,腿都麻了,但是一想到还有学生没吃上饭,大家手里的动作就没停下来过。”目前,他所在的小分队共有7人,负责打包分餐。邓老师打趣自己的装餐原则是“人狠话不多”“绝不手抖”,“我们给学生打的菜多得按都按不住。”成理珠峰团队首席科学家熊富浩被安排到了择菜分队。为了处理好面前的胡萝卜和南瓜,他还专门电话请教了妻子。“毕竟工作以后没有做过这些活儿,怕有哪些地方没做好。”半天下来,他对胡萝卜和南瓜已经“了如指掌”,还开始把洗菜经验传给身边的同事。
教授博导们对待装餐更是被称作“把实验室的作风搬到了食堂”。为了最快速度让学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博导、沉积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郎咸国所在的小分队吸取其他小分队经验,连每种早餐的装盘顺序、装餐人的站位、人员之间的配合都进行了研究,“比如早饭,我们要给他们装馒头、鸡蛋、牛奶,先装哪个、谁来装、谁来放,我们都形成了方案。”郎咸国表示,在这次疫情面前,他也被“00后”的学生志愿者深深感动,“我们学校这么快完成3万多人的两次核酸检测,没有全体老师、员工以及几万名学生的通力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甜椒炒肉、西红柿鸡蛋、洋葱炒肉、三月瓜、豆芽、黄瓜炒鸡蛋、黄瓜肉片……11月9日,成理厨房给出的菜单虽然看着都是家常菜,但是搭配合理,营养丰富。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春辉从芙蓉餐厅装完盒饭回来,谈起自己的帮厨经历。“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行星科学是国家未来的战略方向,大家身上有很重的责任。这次疫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很重大的考验,我是他们的班主任,这种时候我应该做出表率。”李春辉说。李春辉一边在食堂帮忙,一边把亲眼看到的状况悉数告知学生,及时消除学生看到网上谣言后心中的疑惑。“学生情绪稳定,坚持好自主学习,就是对学校目前工作最好的支持。同时,也希望他们看到,他们身后有整个学校、城市和国家做他们的坚实后盾。”“太好吃了,充满学术的力量!”“帮厨届的天花板!博导们上班时间上课,下班时间帮厨,同学们的课是教授们上的,饭是教授们做的,疫情之下的理工处处充满着爱。”当老师们帮厨的照片在网上“不胫而走”,同学们纷纷发朋友圈和微博表示支持。
李春辉收到的一条短信让他特别感动,短信来自一名学生:“以父母之心,行教育之事。”据悉,疫情期间,成都理工大学后勤保障组及时整合餐饮中心在校员工365名,调整食堂供餐结构,制定了《学生送餐方案》,同时积极筹备大米32吨、面粉25吨、油34吨、打包餐具23万套(猪肉库存61吨),还有食材52吨、打包餐具7万套及其他物资将陆续到货,为全校3.3万余师生提供了有力的餐饮保障。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