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龙晶睛有没有“利用公益敛财”,她都有必要调整一下自己的镜头,把镜头对准那些山区孩子
最近,“连续10年支教湘西”的海归女硕士龙晶睛火了。头顶海归硕士的高学历、连续10年参与支教、足迹遍布24所偏远学校、毕业后即投身公益……一个个光鲜的履历令人赞叹,但随着龙晶睛引发广泛关注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9月24日,长沙市民政局公开一则投诉回信,投诉人质疑龙晶睛创办的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在未取得公募资格的情况下公开募捐193万元”。对此,民政局慈善社工处回信称,经初步调查,该中心在网站上挂有中心账号及募捐二维码的情况属实,社会组织执法监察部门正在依法调查、取证、核实。随后,龙晶睛在微博发文回应,称网传利用公益敛财的情况并不存在,机构是非营利的,并为“没有认真核对稿件”道歉。“龙晶睛,你火了!”这是那篇“没有认真核对稿件”的标题。谁都没有想到,此处的“火”不是火爆的演绎,而是引火上身的先兆。“改变世界不是大话,对我而言是郑重的承诺!”那篇报道援引龙晶睛的话如是说。但是,当承诺因真假难辨而变得可疑,大话的味道也随之变得浓郁。
面对“国外留学9年却称连续10年支教”的质疑,龙晶睛表示,大家对支教的理解不同,“我觉得在这个数字信息化时代,我们有很多方式去支持乡村教育,并非一定要去边远地区做支援型教育。”但事实上,所谓“支援型教育”,恰恰是支教的本义。正因为如此,龙晶睛组织的三个支教项目,无一例外以“支援型教育”为表现形式。甚至,她在镜头前展示给公众的,也是“支援型教育”现场。既然龙晶睛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为什么不推广一下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先进经验,而执著于容易引起误解的“支援型教育”呢?龙晶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益事业参与者,而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机构的掌门人,以及一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集双重身份于一身,龙晶睛很容易使人产生的疑问是,她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在“支援型教育”中抛头露面?针对网友的种种质疑,相关部门已展开调查核实,相信很快会有一个最终结论。不过,此次风波并不只是钱的问题,比钱更重要的问题是,公益事业参与者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其中?毕竟,姿态不仅能体现品格,在某些时候也能决定收益。此前引起争议的明星人物江一燕,虽自称“连续八年支教”,却被曝光每年待在山区里的时间不超过一星期。有照片显示,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江一燕的鞋子却一尘不染,她给山区的孩子们上课,教的却是如何使用单反相机拍照……当然,龙晶睛与江一燕不同,作为公益项目的掌门人,龙晶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统筹资源、筹集资金,这些当然也是为支援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但是,龙晶睛却没有过多展示这些项目运营中的情况,而是乐道于短暂的“支援型教育”过程中的花絮,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上的错位。如果说公众对龙晶睛的人设有认识偏差,这种偏差显然是其表现错位中的必然。龙晶睛自辩:“我不想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憔悴、疲惫的我,如果我把公益人刻画的很惨的话,那谁还愿意来当支教老师呢?”实际上,对于支教,公众关注的只有两类人:支教老师和山村孩子。但在龙晶睛的镜头中,大家看到更多的是龙晶睛甜美的微笑与精致的妆容,那些孩子往往都是虚化的背景。以一个公益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出现在公共视野,滤镜下的龙晶睛不仅可能遮蔽了山村教育中的很多真实问题,同时也不免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这到底是希望鼓动什么人来当支教老师呢?因为龙晶睛的镜头表现,网友纷纷质疑其“网红打卡式的持续作秀”,更有甚者,斥之为“支教媛”。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称呼固然不值得鼓励,但多少也反映了网友对各种作秀式支教的基本态度。精致的滤镜之下,掩盖的是沉重的现实,这种反差,显然比海归硕士从事“支援型教育”更为强烈。无论龙晶睛有没有“利用公益敛财”,她都有必要调整一下自己的镜头。如果不能把镜头对准那些山区孩子,至少不要轻易打搅他们平静的生活。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