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哄而上设热门专业,偏离了大学的定位时间:2021-07-14 7月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组织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要求各高校主管部门支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其中,教育部特别要求高校主管部门加强工作指导、预警和预测,避免同一区域(领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做好专业布局结构宏观调控。 高校一哄而上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导致这些热门专业办不出特色,难以保证质量,乃至变为“冷门”,确实是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避免这类问题发生,既需要高校主管部门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及时做出预警与预测,也需要高校参考专业意见,合理运用其办学自主权。 高校盲目追逐热门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下称《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在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内新设国家控制布点以外的专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一举措的进步性显而易见,各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了有效提升,更能发挥其比较优势;但也有部分高校并没有用好这份“宝贵的自由”,“拍脑袋”盲目设置专业,造成热门专业“过热”与“扎堆儿”的问题。 专业设置是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审慎论证。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部分大学调整专业缺乏对专业意见的问询,导致热门专业大量重复设置,“冷门”专业乏人问津。对此,只有推进学校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明确的办学定位对高校极为重要。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学校,办学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高校更加侧重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这类高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也就必须坚持学校的办学传统,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如果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学校专业,什么热门就办什么,那这类高校就偏离了本身的定位,把学校办成职业培训所了。 与此相对,也有一些高校,本身就更加侧重培养专业人才,直接对接就业市场。这类高校设置专业理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目前看来,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自身明确的定位。部分综合性大学过于短视,把某些基础学科专业砍掉,盲目追逐热门,也有部分专业导向的院校不安于自身定位,强行追求“高大上”,最后既耽误了学校发展,也耽误了学生学习与发展。 要让各个高校形成更加合理而明确的自我定位,不仅需要赋予高校自主权,更需要引导高校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如此才能不把自主权用歪。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要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如此才能让高校办学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编辑:张洁】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上一篇网络安全教育,学校是重点下一篇教育部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