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甲子守“粮”心一个甲子守“粮”心 ——记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梁增基退休已经16年了,但只要一走进试验田,他那敏锐的双眼,就能看出试验田里一丝一毫的变化,眼神儿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6月4日,记者来到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7岁的梁增基正顶着烈日,在试验田察看新品种的生长情况。由于常年暴晒在太阳之下,晒斑在他的脸庞清晰可见,一双手粗糙得像冬天的榆树皮。 “要吃粮,找老梁”,这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话,是乡亲们对他金色事业最朴实的认可。1934年,梁增基出生于广东,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从此他扎根长武整整60年。据估算,他选育的优质小麦品种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至少在30亿元。 20世纪六十年代,在小麦品种稀少的条件下,选育抗锈品种非常困难。梁增基白手起家,自搭舞台,搞起了小麦育种,自此逐渐改变了渭北高原小麦“老品种当家”的落后局面。 “把小麦条锈病挡在了西北”,梁增基是庄稼人心里的“育种英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1964年大范围流行,长武县小麦就减产70%,当时又无其他品种可引。 梁增基采用“锈病独立组合抗源,分区育种”方法选育的品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品种,在推广区形成隔离带,成功阻断了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大范围减轻了条锈病危害。原西北植物所所长、陕西省小麦育种协作组组长李璋评价:“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条锈病挡在了西北,阻断了条锈病南北传播的桥梁。” “长旱58”是梁增基的杰作,该品种以大穗粒、抗旱高产等特性,创造了旱作小麦高产新纪录,2004年被列入当时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在陕西渭北、甘肃陇东南部、河南、山东等地得到广泛推广。 2008年至2012年,长武县、永寿县用“长旱58”进行高产创建活动。经省上连续3年验收,该品种亩产均在503.75公斤以上,创陕西旱地小麦高产之最。中科院验收组组长唐登银研究员看后感叹:“旱地小麦长得像水地的,是个奇迹。” 对梁增基来说,退休不是科研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2005年,梁增基经批准退休,但他仍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试验田和家中,专心致志搞育种研究,采用杂交加航天育种的办法,再创育种新路。 “再培育出旱塬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国内一流水平的小麦新品种1—2个。”这是梁增基的一个梦想。据了解,目前梁增基团队又育成几个品质超前的新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检测分析,2个可作为制作面包专用。 “每两行就是一个品种,这里有上千个品种。”梁增基说,选种育种十分考验耐心,成功往往是数万次试验的结果。把目标放得高一些,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梁增基时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徒弟。 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梁增基在生活上十分简朴。多年来,他总共捐出了40多万元善款,自己却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内,用的还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家具。 “当前我最大的心愿是培植新生力量,把毕生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强筋性、国家急需的一流品种,为新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梁增基说。(记者 刘坤)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王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