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是建筑师邬达克的建筑遗产时间:2021-05-31 电视剧《安家》有一个情节:徐姑姑开展了上海老洋房业务,瞄准了一套叫做龚家花园的洋房,一开口就预估1.5亿,而且还只是试试水。 多少人一辈子都赚不到1.5亿的零头,这上海老洋房凭什么卖这么贵? 剧中出售的上海老洋房 除了地段,面积之外,徐姑姑还给出了一个令人服气的解释: 龚家花园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的。 邬达克是谁? 他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上海大部分著名的建筑都是出自他的手,奠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基本的建筑格局。光他的一个名字,就值1.5亿。 邬达克自身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他在一战中致残,1918年意外流亡到上海。因身无分文而不得不去做绘图员谋生,结果成就了他的建筑之路。凭借国际饭店、绿房子、诺曼底公寓等建筑作品,成为了上海的建筑文化传奇。 其中不少建筑,至今都是上海的名片。 你可能没听过邬达克的名字,但是你一定见过他设计的建筑。 邬达克 比如,武康大楼。 图源ins:takelookz 这是1924年,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 但在最早它叫做“东美特大楼”或“诺曼底公寓”,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武康大楼。 这座大楼在徐汇淮海中路1850号,对面是宋庆龄故居。 它的特点是,它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仅存的3栋船型建筑之一。它的基地呈三角形状,位于五条马路交汇的岔道口,视野开阔。 看上去,像不像一艘大轮船? 它具有浓重特色,在多部电影中出境。 电影《色戒》中,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后,她拦了一辆黄包车说“走,去福开森路”。 福开森路就是现代的武康路,她要去的地方就是武康大楼附近。 它的外观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横向分为三段。 底楼是老欧洲的骑楼样式,门洞中的长廊用作人行空间, 其中包括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转角挑阳台、牛腿造型等多种法式元素。很有特色。 在网上,武康大楼出售的一套93平米产权的二手楼房,价格已经超越了1200万,每平米高达12万元,真正的寸土寸金。 无数的人来到上海都会在此留影纪念,因此又被称为“上海名片”。 图片来源:微博@张安朴 著作《邬达克留给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 相信很多游客来上海,第一会去武康路,第二就是上海巨鹿路。 巨鹿路是上海保存最多的花园住宅的道路之一。 巨鹿路上有一个人叫做上海作家协会的地方,是以前著名的刘家花园。 刘家花园藏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花园主人叫做刘吉生,是二十年代有名的“煤炭大王”。民国纳妾,不足为奇,但刘吉生是一股清流,他终身只爱青马竹马的伴侣陈定贞。真正地“一生一世一双人”。他在爱妻40岁生日时,送了这一套4000㎡的花园别墅作为礼物。 这套别墅最出名的便是“爱神花园”。 在花园里的中央有一个喷泉,叫做普绪赫喷泉。155厘米高的普绪赫雕像矗立其中, 旁边有4个小天使。这是邬达克受到名画《普绪赫洗浴》的影响所设计,在希腊神话中,普绪赫是希腊公主,爱神丘比特的母亲维纳斯嫉妒其美貌,就派自己的儿子丘比特除掉普绪赫,没想到两人私下相爱,最终成为伴侣。 这座喷泉,象征爱情。 原本一座喷泉耗费巨大,但是刘吉生的爱情打动了邬达克,最终他免费赠送给了这对夫妇。 建筑内部也非常富丽堂皇。仔细看这个扶手栏杆,会发现里边藏有KSL三个字母,这是妻子陈定贞用心为丈夫刘吉生设计的,是他的外文名字(Kyih-Sung Lieu)的缩写。 后来刘吉生夫妇移居去了香港,他的哥哥刘鸿生1952年捐出这栋别墅,便成为了上海市作协的根据地。 刘家花园扬名天下,但是吴同文故居更是被世人称赞。 吴同文是做军用颜料起家的,军绿色是他最爱的颜色。因此这栋房子大量使用绿色也被称之为“绿房子”。它被喻为远东第一豪宅,也是邬达克最得意的作品。 吴同文这人的经历,也挺有意思。他本是个弃婴,意外被吴家领养,成为了一代颜料商人。因为能说会道,长得还算俊俏,成功娶了颜料大亨贝润生的小女儿,一举成为颜料界最巅峰的人物。后来又娶了二房如夫人。两房太太都生了一堆孩子,可以说是人丁兴旺。 发达之后,吴同文找到邬达克,请他帮忙设计房子。邬达克根据吴同文家庭情况,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设计理念:不用直线,采用曲线。一是让建筑显得温和明媚,二是减少孩子的磕磕碰碰。因此在绿房子,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几乎都看不到棱角。这在当时几乎是从未有过的设计理念,刷新了上海建筑的记录。 吴同文还提出了一个诉求:两房不和,在保证舒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来往。这个诉求对别的设计师是个考验,但是邬达克信手拈来。他设计了三点: 第一,设计为四层,吴同文和他的姨太太住在四楼,大太太住在三楼。 第二,每层都配了一个几乎360度的阳光房,呆在自家阳台就可以尽情享受阳光,减少晒太阳时候的相遇与尴尬。 第三,安装私人电梯,一个坐电梯,一个走楼梯,自然就减少了很多矛盾。就这样,绿房子成为了上海第一个安装电梯的私人住宅,被载入历史。 看到这里,你或许觉得,吴同文在感情上的表现不如刘吉生。但是故事后来的发展,还是挺令人意外的。多年后贝夫人离开了绿房子去和孩子挤在一起生活。而遭遇到变故的吴同文最后和如夫人,在绿房子里手牵手自杀了,当人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身体紧紧地靠在一起。 或许感情的事情,谁都没有资格批判。但是无论如何,这栋绿房子都是上海建筑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一个家族的离合悲欢,更是上海建筑史的奇迹。据说,房子设计完之后,邬达克曾经拍着胸脯说,50到100年都不会过时!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这栋绿房子的设计,到今天也是令人称奇! 刘家花园和吴同文故居,因为设计,也因为爱情故事所以广为流传,知名度最高。 但是邬达克的其他建筑,也不应该被忽视。 整个上海,就是邬达克的建筑史,你或许会在不经意的街角,就遇到了丁贵堂住宅。这是你无法忽视的住宅,因为它采用的是典型的西班牙花园洋房的设计理念。 图片来源:周璇 它的屋面盖红色筒瓦,四坡顶,屋檐下有连续拱券装饰带,这些都是西班牙建筑的显著特点。 这栋房子的主人丁贵堂,经历也很励志。他出身卑微,家庭务农,他是最早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人。因为成绩优异进入仕途,最后官至海关副总税务司,为人民海关的创建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被载入史册。 这栋建筑还体现了中式对称的美感,用螺旋形西班牙柱式作装饰。至于采光,也考虑地很充分,窗台设计地很低,保证了足够大的透光面积。 这栋房子,后来被作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现在属上海海关管辖。 孙科别墅的设计,也是西班牙风格。 邬达克个人审美是偏向西班牙风格别墅,所以为自己设计了这栋别墅。因为当时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特别喜爱,又因为孙科总是帮助邬达克在上海立足,邬达克就把它转让给了孙科。 它位于长宁区番禺路60号,处处都充满了设计感:贝壳形的拱门、尖券门廊、螺旋立柱、鱼鳞状的外墙饰纹,呈八角形和圆形的转角厢房……楼梯是柚木质地,做工精良,用柳桉木镶嵌席纹地板,更是充满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 和丁贵堂住宅不同的是,窗户都采用较大的落地窗的设计来保证充裕的阳光。 这是邬达克根据地形、朝向后设计的,也保证了每一座建筑的独一无二与不可复制性。现在的孙科别墅,属于上海万科集团,整顿后将再次对外开放。 位于江苏路155号的中西女中景莲堂,也是邬达克的著名设计之一。 它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首任校长是海淑德。学制10年,主要招收富贵女子入学。光有钱不行,也得考察品德,这所学校不欢迎被宠坏的千金小姐。它所培育出来的都是名流,如如宋氏三姐妹,而且采用全英文教学,教授算学、音乐、家政等很多方面。 在当时是最有名的女子教育学校,没有之一。 建筑风格是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白墙红瓦的设计,有利于疏通雨水,而且也充满了浓重的中国风。 建造于1923年的四行储蓄会大楼,位于四川中路261号,从汉口路四川中路,就可以远远观望到该建筑。 顾名思义,四行就是四家银行:大陆、中南、金城、盐业。他们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四家银行。由邬达克设计,1926年建造。 设计方案是公开向社会征集,然后公开竞赛,并不因为谁名气高就选择谁。但是邬达克依然能够从数万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证明了他过人的实力。 这个建筑的风格中式主义偏多,但是也采用了19世纪晚期中欧公共建筑的个性元素,比如:钻石形窗户、转角塔楼等等。浮雕的选择,则是古典复兴风格,所以建筑外形也充满了复古风情。 最顶部加盖了六角形穹顶的塔楼,并用巴洛克装饰风格,成为当时也是现在的著名路标。 在这次疫情中,医院成为了中坚力量,而邬达克设计的宏恩医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宏恩医院,就是今日的华东医院。 它位于延安西路221号,因为医院是公众建筑,救死扶伤的地方,为了突出医院的肃穆和整洁,邬达克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 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 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地宁静与简洁,白色墙面设计,更是增添了一份淡然的感觉,有利于身心的疗养。 如果俯瞰华东医院,会发现主体建筑分南楼、北楼和门诊部三个部分,呈“工”字形布局。现代的很多医院采用的也是这样的设计。 图片:博客高参88 此外,邬达克还参与建设了“哥伦比亚住宅圈”,因此新华路一度被称为“外国弄堂”。 这块区域的建筑风格混杂,集合了英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每栋建筑都是根据业主要求定制的。 其中邬达克设计的蛋糕房,位于新华路329弄的36号,这栋建筑是上海唯一的二层圆形别墅,看起来像一个双层蛋糕。 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生活在这样甜蜜的房子里,因此他称这栋房子为,“犹如童话小屋般的房子。”因为寄托了个人情感,所以它是邬达克生前最喜欢的个人作品之一。 他还设计了很多教堂,比如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的沐恩堂,在市中心附近,是上海市优秀建筑。 1874年建造的时候,其实叫做“慕乐堂”,属于基督教美国卫理斯教派。但后来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意思是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也有说法是为了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所以改名。 沐恩堂是典型的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大量采用斩假石饰面,用水泥幔尖拱顶,在当时是少有的建筑风格。 后来,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捐赠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才真正让沐恩堂声名远扬。 邬达克还设计了息焉堂,它是沪上唯一的拜占庭式穹顶教堂,内部采用的都是哥特式窗户。 拜占庭式穹顶,会给人悠远宁静的感觉。 外墙纹路采用的是规则鱼鳞纹,显得肃穆。 邬达克是融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大家,不仅喜欢古典主义,现代设计也是一绝。 古今中外四种风格的相融,让他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邬达克打样行所在地,真光&广学大楼也是由他设计的,外形偏现代化。真光大楼,最早叫做浸信会大楼,是美国基督教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 它的外形很特别,是因为采用了锐角状竖线条做装饰,出女儿墙收头。 用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显示出一种钢铁森林般的现代感,但又不失古典主义的风采。这座建筑,是邬达克结合“古今中外”四种风格的最典型的表现。 邬达克在上海的辉煌,也吸引了和引导了一批国内建筑师的成长。 比如贝聿铭。 1934年12月底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建成后,成为了远东第一高楼,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它保持了上海最高建筑记录。 当时的贝聿铭还是个小孩,但他看到后就立志要做一名建筑学家。 这座建筑在当时究竟有多迷人? 它曾经是上海的神话。 1959年,郭沫若来到上海国际饭店后,为它写了首诗: “雨中踏上最高楼,伸手摩云摘斗牛,逍欲飞升乘火箭,红旗插到九重头。” 图片来源:微博@张安朴 上海硬笔画研究会会长 它的建筑风格就比较现代,参考的是美国20年代摩天楼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小,平面布置成工字型,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因设计巧妙,其实内部空间很大。它的楼顶的设计也很罕见,但极大地保证了采光面积。 以上基本上都是邬达克的重要建筑风格的代表作,但除此之外,他还建造了数不清的建筑,其中颇有一些风格奇特的建筑。 比如这座雷文住宅。 它的栏杆和墙壁很有特色:栏杆中间有一个心形,非常浪漫。外墙是奶黄色,纹路是不规则鱼鳞纹。看起来有一种地中海风格的浪漫风情。 邬达克在中国迎来了创造高峰期: 美丰大楼、中西女塾、花旗总会、四行储蓄会大楼、爱神花园、宏恩医院、沐恩堂、诺曼底公寓、浸信会大楼、广学会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外国弄堂”、吴同文公馆等等... 如今番禺路129号,就是邬达克在上海事业最鼎盛时期所居住的地方。这座英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由邬达克亲手设计并建造的。 连同自己的住宅一起,邬达克为上海留下了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数十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如今的上海,既有白墙灰瓦,也有玫瑰花窗。半个上海的建筑都几乎被邬达克承包了,甚至有人说,“上海,就是邬达克的建筑遗产。”认识邬达克,就是认识上海,了解邬达克,就是了解上海。 上海与邬达克之间的关系,或许就如贝聿铭所说: 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但不必去怀念邬达克,因为无论在街角还是闹市,你都会与他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