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 用延安文艺精神抒写“人民至上”
详细内容

用延安文艺精神抒写“人民至上”

陕西日报 今天
微信图片_20210527160202.png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4月16日,在陕歌大剧院三楼大厅举行的重温红色历史,感悟为民情怀 ——党史教育践学活动上,90岁高龄的老党员、老艺术家安志顺清晰而缓慢地吟唱着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这悠扬的曲调包含了他一生在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前身)战斗、生活的故事:从14岁参加西工团,跟着老一辈革命家穿越枪林弹雨将红色文艺送到硝烟弥漫的战斗一线,到20多岁与战友们深入秦巴山地、康藏公路、西兰铁路巡演,边演出边创作,服务边疆人民,再到和同志们历时近两年一砖一瓦亲手建起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剧院”……
山万层,水万重。安志顺的一生见证了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了八十一载如歌岁月,陕歌始终牢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理想信念,传承延安文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活的样本”。




烽火中的西工团
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


1937年9月1日,一所培养抗战干部的新型大学——陕北公学在延安宣布成立,学校师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骨干。为了灵活机动地深入抗战一线,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鼓舞士气,陕北公学文工队(后改为陕北公学文工团)迅速建立,并在陕北各地演出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1940年,这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年代、历经民族解放战火洗礼、在边区人民的养育支持下成长壮大的红色革命文艺团体,更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
“西工团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团名,并让人制成牌匾。团员们深受鼓舞,自制服装道具,走上街头,进入学校、机关、工厂,教群众唱抗战救国歌曲、张贴宣传画、散发街头诗、书写墙头诗。”讲起团史,72岁的歌唱家冯健雪难掩满心的激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西工团全体团员认真学习,明确了文艺服务方向——深入基层,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服务。”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西工团首任团长苏一平和裴然、梁文达等亲耳聆听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老一辈革命家,创作出了《二媳妇纺线》《拥军花鼓》《红军万岁》《南泥湾》等一大批歌舞剧、秧歌剧,给延安带来了新的气象,也为新中国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工团的团员们更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线,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将最新、最好的节目送到战士和群众中间,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发挥了有力的作用。


从延安走来的陕歌
一支红色文艺劲旅


1949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西工团由陕北南下进入西安。194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盛大游行集会上,西工团的美术家将亲手绘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庄严地展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音乐家组成的军乐队高奏着《向大关中进军》的军歌,一路前行;舞美队把大红宫灯挂上了城楼,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钟楼金顶……
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发展陕西文艺事业,1963年9月,西安人民歌舞剧院、陕西省乐团、延安歌舞团等合并成立陕西省歌舞剧院。这一时期,陕歌创作演出的歌剧《白杨寨的早晨》《兰花花》《白毛女》《江姐》、歌舞《花儿与少年》《边区生产歌》《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等一大批反映工农业战线新人新貌、歌颂革命英雄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的新剧目红遍西北。
20世纪80年代,陕歌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已经断代失传的唐代乐舞艺术。经过一代艺术家群体的悉心研究和再创造,1982年,新中国第一台唐代宫廷乐舞《仿唐乐舞》震撼问世。
“《仿唐乐舞》首次晋京汇报演出时,习仲勋同志亲临观看。中场休息时,习仲勋同志将演职人员召集到一起,称赞这个演出排得好,反映出了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和盛唐风貌,还鼓励咱们走出去,‘立足陕西,放眼世界’。之后,习仲勋同志让人邀请北京所有驻华使领馆的参赞、大使和他们的夫人来看我们演出。我们在北京的人民剧场连演三场,停在剧场附近挂着外交牌照的车辆,几乎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冯健雪说,“三场演出后,邀约就来了。我们前往日本演了40多场,随后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纷至沓来。直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仿唐乐舞》每年都有300多场的演出,久演不衰。1989年,《仿唐乐舞》再次晋京演出,习仲勋同志为我们题词‘西工团是延安文坛一劲旅’,并勉励大家‘你们的路子是对的,民族艺术百姓爱看’。”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陕歌在陕西文艺波澜壮阔、栉风沐雨的历程中不断敲响振奋人心的时代鼓点。特别是近年来,陕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连续创演了《大汉苏武》《大唐赋》《金格灿灿彩》《丝绸之路》《大音长安》等优秀剧目,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陕歌的历史证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陕歌的发展表明,人民至上,生活为本。艺术贵在创造,舞台永远求新。弘扬红色基因,传承民族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歌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记者 柏桦)



来源:陕西日报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