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印在了这个国家的货币上
详细内容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印在了这个国家的货币上

微信图片_20201209140302.jpg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年届九旬的袁隆平透过大屏幕,盯着200公里外的稻田。氛围有些紧张。他等待的是一场考试的结果,考生是水稻,分数是亩产。

  中午,测产结果公布——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这个基地的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超世界纪录。

  “非常满意!”几天后,袁隆平还很兴奋,“第三代杂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亩产比现有的高产杂交稻增产10%~20%。”

微信图片_20201209140306.jpg

                            9月27日,农民操作机械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盐碱地水稻基地收获水稻。 徐钦摄


中国养活中国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当时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近30年后的2020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编写的报告预测,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时,中国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预计有望增加。
  
  丰收的背后,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面对布朗的质疑,袁隆平的回应是:“(布朗)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他认为,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已达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多出来的50.1%,帮这个曾为吃饱肚子愁了千年的东方古国,养活了数亿人——近年来,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两个黑龙江省
  

图片

9月25日,在新疆岳普湖县“海水稻”种植基地,管理员布合丽切木· 沙迪尔在运送成熟的水稻。高晗摄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全面建立起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水稻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们,在杂交水稻前沿不断创新。
  
  1973年,在各国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带领研究组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世界首次。
  
  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随后,超级杂交稻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2019年10月,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等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亩产达1046.3公斤,表现出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实饱满、不早衰等特性。又是世界领先……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萨乎里向袁隆平介绍道,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这个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八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岛国,气候适宜水稻生长,但水稻产量一直不高,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四十万吨。
  
  十几年过去,杂交水稻在当地已累计推广种植四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这个以稻田、稻穗入国徽的国家,靠杂交水稻,即将终结进口大米的历史。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撰文写道:“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这确实是我深信不疑的,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拓宽粮食生产的战略空间


  粮食连年丰收,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中国的粮食安全》写道。而今年,粮食安全被同时写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四五规划建议。
  
  在袁隆平看来,我国人口在增加,同时耕地在逐年减少,面对这种人增地减的严峻形势,通过科技进步才能守好粮食安全这道关。
  
  今年10月,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平均亩产达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业内专家认为,将杂交“海水稻”研究作为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而且能解决越南、孟加拉国家等国海水入侵造成稻谷失收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两张王牌,一张王牌是超优千号(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还有一张王牌,就是第三代杂交稻。”袁隆平告诉我们。
  
  他说他现在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这两张王牌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最低100公斤来算,可以增产100亿公斤。另一个目标是,“海水稻”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300公斤算,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什么概念?“1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4000万人口,相当一个山西省的人口。300亿公斤是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1亿人啊……”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王晶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