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读元宵诗词 品人间烟火(新语)

    元宵节是每年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历史悠久的元宵节内涵丰富,也是历代文人吟咏抒怀的重要主题。元宵节的许多习俗延续至今,集中展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每到元宵节来临,处处张灯,人们将谜语置于灯上,趣味盎然。

  • 短视频赋能文旅发展

      如何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赋能,成为促进地方文旅发展的新思路。利用短视频进行宣推已经成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并由此催生了众多网红城市、网红景点及网红品牌。  短视频与文旅的结合,有助于激发文旅部门和普通用户的热情,为文化旅游事业的传播发展带来启发。

  • 科技“点亮”春节新潮范儿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5年的春节可谓是科技味儿十足,被网友称为“赛博春节”。从备受好评的2025年春晚到春节期间各地特色民俗活动,从线上“AI中国年”系列春节文化活动到线下沉浸式非遗体验,无一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和满满的科技范儿。

  • 传统新潮交织别样精彩(深观察·看春晚)

    1月29日晚,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春天花会开,幸福向未来”为主题,向海内外观众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2025北京台春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别样精彩。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春节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 旅游过年带动购销两旺 “非遗版”春节点燃文旅消费热潮

    今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非遗”成2025年春节旅游的关键词。非遗体验与年俗年味相得益彰,成为春节旅游新玩法。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春节释放出了强劲的消费活力,新内容、新场景、新需求不断涌现。

  • 年味拉满!Z世代“花式”过春节(文化中国行)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Z世代在“花式”过年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年味的历久弥新。  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年俗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汪文泉再次报名竞选“鱼头”。随着钟声敲响,葛猛和家人迎来了蛇年。

  • 以青春表达丰盈年节滋味(快评)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年味何处寻?传统年俗的“老”与Z世代的“潮”相互碰撞,过年新方式让年节滋味更鲜活、更丰盈。  岁序更替,年味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如今,“集五福”、发AI拜年短视频、买“谷子年货”,千滋百味都是年。  新春已至,万象更新。期待更多青春的创新创造,让中国年越来越有滋味。

  • 2024年中国文旅集团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

    年度百强榜单:携程集团连续三年稳居第一,头部效应凸显1.百强榜单以下是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的“2024年中国文旅集团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2024年100强榜单中,共有20个品牌排名同比上升,53个品牌排名同比下降,7个品牌排名保持不变。

  • 一场心灵之旅的穿行 ——读麦家的《人间信》有感

    麦家的《人间信》读完之时,正值初冬的深夜,暖气还没有来,寒冷在夜里很是有了样子。虽然《人间信》的时代背景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大为不同,而关于如何为人父母以及孩子如何自我成长,其实有着超越时代的共同属性。  这是一封对成长有参考价值的人间来信。

  • 共赏非遗魅力 演绎古今风华

    1月16日晚,抖音华彩传承晚会在线直播,30多位艺术家、演员在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有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还有更多演员在舞台上呈现非遗的跨界创新。这是所有演员和非遗传承者共同的心愿。

  • 制灯工艺、材质既传统又新潮 3000万刀“剪”出熊猫彩灯(文化中国行)

    新春脚步临近,自贡彩灯再次点亮。“大熊猫的毛发每根2毫米粗细,需要剪3000万刀,才有根根分明的质感。”刘俊才说,他带着20个人,用时40多天,手工剪裁完成大熊猫、金丝猴灯组。刘俊才说,创新是自贡彩灯常亮常新的根本,一盏盏彩灯背后是文化与科技的共同演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创造。

  • 南北方过小年,为啥时间不一致(链接)

    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称为小年,南方则错后一天,在二十四迎来小年。  南北方过小年,为什么时间不一致?无论哪天过小年,都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之意。  小年,也叫小岁、初岁、小新岁、交年等。

  • 主播办“村晚” 乡韵年味浓(深观察)

    新春将近,又到各地“村晚”活跃时。  今年是湘西深山乐队第二次办“村晚”。  湖南省湘西州政协驻夯坨村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认为,本次“村晚”既保留传统,又融入创新,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 万人齐吼秦腔,“安万现象”启示我们—— 戏曲创作要尊重大众审美(高峰之路)

    “安万现象”是新大众文艺表现之一,呼唤我们真正把观众的好恶放在心里,积极回应时代对戏曲提出的挑战,通过实事求是和主动作为,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戏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剧种特色,才能越演越火;只有尊重大众审美、倾听人民心声,才能入耳入心。

  • 《闪耀吧!大运河》——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近期播出的网络文化节目《闪耀吧!大运河》走进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历史遗迹,寻访名人故里,体验当地生活,挖掘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AI复原、数字人、高清拍摄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也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大运河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 中华老字号齐聚羊城奉献“国潮盛会”

    一众中华老字号品牌1月17日在广州塔集体亮相。为期3天的活动,为消费者奉上一场“国潮盛会”。活动现场为王老吉、皇上皇、十八子等中华老字号授予“优秀品牌奖”;为利口福、潘高寿、海南南国食品等20家企业授予2025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优秀品牌奖,展现老字号在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品质消费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和技术创新亮点发布

    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节目和技术创新亮点,官宣主持人阵容和舞美设计。  今年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视障版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

  • 甘肃人均博物馆拥有量居全国之首

    从1月15日召开的甘肃省文物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甘肃省新增博物馆9家、累计达257家,每9.6万人拥有1家、居全国第一。其中,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大石窟接待游客503万人次,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达250万人次,各级各类博物馆和开放文物单位接待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京剧不仅是传统的艺术,更是时代的艺术,上舞台,才能赢得更多年轻观众。

  • “从时间手里,‘抢’下濒危文物的影像”(为梦想奔跑)

    作为山西文博集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壁画采集组成员,工作不到两年,任泓憬走过70多处文物旧址,“从时间手里,‘抢’下濒危文物的影像”。翻开任泓憬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不少文物被他细致的笔触“定格”。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