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媒体调查 >>媒体调查 >> “校内减校外增” 教育焦虑何时休?
详细内容

“校内减校外增” 教育焦虑何时休?

记者 马黎 文/图

     “陪孩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了,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近期,网络上有这么一则段子广泛流传,搞笑之余也道出了家长的心酸与纠结。

     近年来,关于给孩子“减负”的讨论一直不断。2019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也提出给中小学课业“减负”。但现实却是一边校内“减负”,一边校外“增负”。各种“疯狂补习班”的背后不仅有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更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为何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此种窘境是如何造成的?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新学期伊始,西安市某公办小学六年级学生董子墨就收到了学校送给他的一份惊喜。“老师说,从这学期开始,每周的星期三是‘无作业日’,这一天回家没有家庭作业,可以好好休息,真是太开心了。”

     在全省中小学积极推行“无作业日”源于2018年10月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通知》从减轻作业量入手,引导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减负令”的发布是否真的为学生和家长减轻了负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家长认为,无论是将来的高考还是就业,不管采取怎样的选拔形式,分数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罢,总要分出个高低,学校“减负”的确可以换得孩子和家长暂时的轻松,但只要竞争依然存在,学习的脚步自然也就不能停下来。

     “最近我又给孩子新报了一个面试培训班,锻炼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有利于今后通过各种面试。”董子墨的妈妈说,“以前升学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现在不仅考试成绩要好,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很重要,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更高了。”

     在校时间短了、作业少了,学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减负”、素质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如何落实且保证教学质量,让孩子们有竞争力……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一方面心疼孩子负担太重,一方面又担心作业少了孩子成绩下降,在这样的纠结与苦恼之中,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

     老师“减负”,家长“增负”

     其实,教育“减负”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据了解,自1985年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教育部门已经陆续发布了近50次“减负令”。然而想象中的“减负”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现象:在校内“减负”不断推进的当下,本应为学校教育有效补充、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带着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

     西安市民李浩的孩子每个周末要上英语、奥数、奥语等好几个课外辅导班,有些辅导班在南郊,有些辅导班在北郊,每个周末,李浩和孩子就在南郊和北郊之间来回奔波。“孩子不在辅导班,就在去辅导班的路上。有时也想着给她停掉一些,但是一看她的同学都在校外上各种辅导班,社会竞争又越来越激烈,还盼着她考个好大学,以后有个好的人生,现在辛苦就辛苦点吧。”

     像李浩一样,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家长非常多,外面补课增加的学业量、作业量远远大于校内减下来的。

     每个假期、周末乃至日常放学后,在各大培训机构内,人们总能见到中小学生们忙碌穿梭的身影。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51亿人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早在李浩的女儿上幼儿园时,李浩便开始了各种“盲目”的尝试:舞蹈、画画、游泳、英语、跆拳道等6门课,英语课一年1万多元、跆拳道一年7000多元、舞蹈一年4000多元……“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她喜欢什么,就索性都尝试一下。这些年,平均每年花在她身上的钱有10万元左右,占到我们全家收入的一半多,这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都非常大。”李浩说,“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差,没上过什么兴趣爱好班,成长过程中总是很羡慕多才多艺的同学,有时候还会因此自卑。当家长了就想让孩子多学点特长,也希望她长大后能不留遗憾。”

     “减负”之路仍任重道远

     课外辅导班带给学生的是不堪重负,带给家长的则是经济压力、时间成本以及与日俱增的焦虑。

     “近年来,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学业压力。”从业近10年的心理咨询师张浦说,现在的家长给予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值,而期望值一旦难以实现,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最终为焦虑买单的还是孩子。

     “家长的焦虑首先是因为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学习差的要提高成绩、成绩好的要更上一层楼;其次是因为攀比心理;第三是因为日趋激烈的竞争。”张浦说,家长对教育、对孩子的关注度提高,这是好的现象,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会过犹不及。“如何怀有一颗平常心,或许才是每一位家长迫切需要补习的一门必修课。”张浦说。

     省政协委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曾多次提出中小学“减负”提案。他认为,避免出现一方面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少做作业,而另一方面家长又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加重孩子负担,形成“学校减,家长增”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也非一日之功。如何改变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使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依然任重而道远。

     “减负”≠“减质”

     记者 李旭佳

     “‘减负’不等于‘减质’。在严格执行上级要求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锤炼。比如通过引导教师多读书、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更优化的教学方法等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3月20日,西安市凤景小学语文老师宋慧对记者说。

     宋慧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与“减负”相关的制度,还严格控制课程管理、严格控制日常作业、严格落实一课一辅、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等。“我们不以‘分数’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个性、激发潜能。”

     在宋慧看来,孩子更多的压力来自家长的焦虑和施压。在她的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在校外少则两三个兴趣班、辅导班,多则四五个,有的甚至更多。

     宋慧告诉记者:“在学校,孩子们的课程压力并不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我们也鼓励、要求孩子们早睡。如果说有压力,那么他们的压力更多来自校外。”

     “比如,背完英语背语文,还要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当孩子们把这些校外作业都完成了,就已经很晚了,最终导致孩子们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在我看来,整个社会认知需要改变,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环。”宋慧说,“‘减负’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将不断寻求更多方法,让家长认同,让孩子充实、快乐、健康地度过学校生活。”

     今年49岁的唐颖鸿是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的老师,已经在学校工作了27年。她告诉记者,学校布置的作业不算多,高三的学生压力会大一些。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在‘减负’这方面有很多措施,比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简单重复做题。我们也会经常进行有效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布置作业有针对性。”唐颖鸿认为,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想要完全“减负”很难。

     唐颖鸿接着说:“要想有效‘减负’,首先应该从改革高考制度开始,不要一考定终身,应该将平时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考察也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量化计入总分;第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留其精华,大力精简课程内容;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减负’政策,并监督各个学校落实执行。”

     望子成龙VS焦虑恐慌

     “我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我给他报了数学班、英语班还有架子鼓班,之前还报了街舞班,怕他太累就把街舞班停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内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外有各种机构营造的焦虑恐慌,生怕自己的孩子输给了别人,生怕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无奈之下,只能将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补习班和各种作业。”3月21日,34岁的全职妈妈张田田苦恼地对记者说。

     因为是全职妈妈,只要孩子在家,张田田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着孩子转。她告诉记者,孩子学校布置的作业倒是不多,每天22时前基本能完成。但是只要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她就变得非常焦虑:为什么别人都会,他却不会?是不是练习题做得少了,或者补习班报得少了?还是营养没跟上?

     张田田感慨地说:“每天陪着孩子跟赶场子一样辗转于各个补习班,家长累,孩子更累。有时候我会想,这样牺牲孩子的玩耍和休息时间真的值得吗?虽然国家一直在‘减负’,可是‘减’不了家长心里的‘负’。我觉得越是提倡‘减负’,家长们越是会从其他途径‘帮’孩子把‘减’掉的功课补回来。我现在特别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我的女儿在西安市灞桥区官厅村一所小学就读,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一般18时之前就能写完。课余时间我给她报了舞蹈班。现在不比从前,不能只看重学习,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很重要。”3月21日,43岁的周晓莉对记者说。

     除了8岁的女儿,周晓莉还有一个19岁的儿子。“让我遗憾的是,之前对儿子在综合素质培养上有所缺失,只顾着抓他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遗憾,我不希望再次发生在女儿身上。所以我希望国家在‘减负’的同时,能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今日评说:莫让“重负”压垮了孩子

     马黎

     近年来,教育部门频频采取措施,为中小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但在一些地方,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减轻。

     为中小学生“减负”,是当下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着力推动解决的,但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却大打折扣,其症结何在?

     首先,是教育的功利化。

     在一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但是对于孩子的特长在哪里、自己设计的“发展路线”适不适合孩子等问题,他们却很少考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符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并非不可。但如果不顾实际一味加压、揠苗助长,追求求高求全式的教育,可能换来的是孩子成绩的一时提升,却扼杀了天性,让孩子丧失了长远发展的动力。

     同样,对于一些学校来说,为了办成或者保有“名校”的名声,在招生时,会以各种形式遴选“拔苗掐尖”。在日常教育中,则会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取得整体考试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

     其次,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职能划分不清楚,导致教育出现偏差。

     学校的职能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好知识;育人,就是要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功利化教育使得一些学校只顾抓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教育上的缺位。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应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外生活,功利化使得许多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延伸,甚至通过不符合学生年龄和特性的“拔高式”教育来吸引眼球。

     为了促进“减负”政策落地,相关部门对作业量、布置作业的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明确,但是其中的一些要求在具体实施中面临操作难题。如要求作业量不能超过1小时,由于孩子完成作业的效率存在差异,这个“1小时”的要求看似明确,实则无法量化。

     当这些问题聚集在一起时,“减负”,这个大家都在期待并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就变得非常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成为压力和焦虑传导的终端,背负了难以减轻的学业负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既等不得,更急不得的事。学校、家长、社会应摒弃功利心,多为孩子着想,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自我能力的同时,释放孩子的天性、培养独立的人格,突出特长、发展个性,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是更宝贵的财富。

编辑:燕青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