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造“学在汉中”品牌的必要性在于西成高铁的“虹吸效应”给汉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不同区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学在汉中”的价值在于教育对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以及对“三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后,阐述了打造“学在汉中”品牌的六条途径。
一、倡议打造“学在汉中”品牌的背景
名词释义:“学在汉中”倡议的设想是在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导下,在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以基础教育为抓手,通过举办高水平中小学、知名高校举办分校区、现有学校提升、课外活动实践基地等载体,用5-10年时间,把汉中打造成中国西部教育高地,助力汉中“三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西成高铁的“虹吸效应”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所谓高铁的“虹吸效应”,是指高铁沿线城市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氛围、城市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资源、信息和人才向发展环境优越、要素更为集中的区域聚集,进而造成高铁沿线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虹吸效应”一般是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获得相对明显的利益。高铁的“虹吸效应”具体对于汉中,挑战和机遇并存,由于汉中处于成都和西安两个西部大城市之间,西成高铁的开通最直接的是拉近了西安、汉中、成都往返时间,使汉中加入了西安和成都的生活圈,相对成都和西安,甚至绵阳和宝鸡等城市,汉中的工商业和服务业并不发达,教育和医疗资源一般,各方面优势目前并不明显,以汉中全市极为倚重的旅游业为例,大景区特色还不够鲜明,性价比也不够高。对于西安人来说,高铁开通前,花4个小时车程的时间他只能到达汉中感受巴蜀文化,西成高铁开通后,花3个小时的他可以到达更为正宗也更为繁华的成都去感受巴蜀文化;对于成都人来说,汉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与川北的广元、南充等地相比目前看来也并无太大优势。当然,汉中的全域旅游战略若能成功吸引游客在汉中旅游并住宿,则会促进汉中的经济发展,但是,旅游毕竟是一种短暂的停留而不是长期的居住,而教育产业和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稳定并且最持久。
汉中最大优势是自然环境优美,有青山、有绿水,无雾霾,如果教育和医疗能够媲美西安、宝鸡等城市,将促进养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根,从而推动汉中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不同区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府都在着力解决本地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问题。但是,不同区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事实,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人才、科技、文化等优势,其“一流教育”辐射能力日益强大。在高等教育领域,清华大学法学院用短短20年时间,跃升至中国一流法学院。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排民前100的高中(以高考成绩排名),大部分位于大中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大中城市聚集,城市化和马太效应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大城市化和边远乡村凋零成为必然规律,中国的县属高中衰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尽管近几年汉中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汉中现有名校的区域竞争实力不够强,特别是考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人数与西安、宝鸡咸阳等省内发达地区名校比仍有一定差距。在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后,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政策或将取消,考入名校的竞争力更大。另外,地区名校在全国和全省看来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点不重,名校不名”的状况,在吸引优质生源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未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二、学在汉中品牌的价值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城市之基、个人之魂
从历史来看,无论世界经历过多少次经济兴衰和产业变革,惟有学府巍峨、师道长青。教育事业不仅是增进百姓福祉的民心工程,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首先,教育是立国之本,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教育在民族振兴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功能不仅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还要有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公共服务配套,办好教育是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育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教书育人,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一流教育,能够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教育是个人之魂。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其最初的职业定位,受教育的质量则会影响一生的职业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在民生方面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古代有孟母三迁,现代有“学区房”和“择校热”,给孩子选择优质教育和环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成为世界共识。
(二)打造“学在汉中”品牌是“三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市建设”是汉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三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有七大指标,本文不再赘述。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是否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否具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看科技、经济和交通,同时还应看教育、卫生和文化。在汉中市建设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战略性资源,而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及基础都在于教育,打造“学在汉中”品牌,构建区域教育高地将是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利用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西安、宝鸡、安康、甘肃陇南、四川广元、巴中以及重庆北部区域等陕甘川渝湖毗连地区学生来汉中读书,首先形成基础教育方面的区域中心。
(三)“学在汉中”可有效缓解优质教育供给不足
“十二五”期间,汉中教育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同时,全市教育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不能不足群众对教育的更高期盼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我们从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小康社会,民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铁未开通以前,每年都有许多汉中的家长将孩子送到西安等发达城市读书,打造“学在汉中”的品牌,首先将为汉中市的民众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造福一方百姓。
三、 “学在汉中”品牌的实现途径
“学在汉中”的目标是汉中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就是把汉中教育打造成在陕甘川渝毗连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地位,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相比,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和水平具有领先性:一是教育质量优;二是综合实力强,在教育规模、教育特色、发展潜力等方面有比较优势;三是品牌效应好。使汉中教育的综合(或某一领域)竞争力强、吸引力大,对周辐射效应好,发挥教育对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作用。
“学在汉中”从内涵上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本文统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其次是吸引知名高校在汉中举办分校区。第三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并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本文仅就基础教育阶段阐述。
(一)借鉴中外教育重镇的经验,创新建设教育园区
美国的波士顿、中国的河北衡水在打造教育重镇方面已经有成功案例可以供我们借鉴。美国波士顿气候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2.1摄氏度),面积较小(陆地面积仅为48.4平方英里),但因其卓越的教育和医疗享誉世界,不仅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学院、东北大学、等17所大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涌现了乔特罗斯玛丽中学、迪尔菲尔德学院、圣约翰中学、温彻顿中学等知名中学,引领着新英格兰地区的基础教育,并且形成了重视教育、努力工作的波士顿文化,造就了世界性城市的美誉。
根据第一财经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全国城市最新排名,河北省衡水市与汉中市同为五线城市,衡水市GDP长年徘徊在河北末三位,交通方面没有高铁,没有机场,环境方面雾霾严重,但衡水却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名副其实的“教育名城”,以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为代表的学校其名号之响如洪钟大吕,衡水中学集团、衡水二中、冀州中学等衡水学子每年被211院校录取达7000余人,985院校录取达3000余人。其中:衡水中学集团高考清华、北大录取人数2016年139人、2017年175人,衡中每年考取清华北大人数占河北省考取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万人(含官员、校长、教师)先后到该校探秘或考察学习。学校许多事件会引起轰动性的讨论和围观,在民间,衡水中学被追捧为“超级中学”之上“神一样的学校”。在读学生的家庭有的远在江西、福建,按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观点,存在即合理,百姓有形的脚已经做出了选择。
除衡水外,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打造了以高四学生为主的著名超级中学,毛坦厂中学总占地1800余亩,在校学生25000余人,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而北京市的近郊区-顺义区则以国际教育为突破口,涌现了鼎石学校、顺义国际学校、北京英国学校、青苗国际学校、海嘉国际学校等知名国际学校。
全国各地的大学城、教育园区,带动了当地人气、商业以及房地产发展,汉中市汉台区的城东区域,目前有陕西理工大学、汉中中学等知名学府,具备教育园区的格局,如果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多元化办学思路形成集合效应,城东区域将成为汉中打造中国(西部)教育高地的主要区域。
(二)实施现代名校战略,形成“学在汉中”品牌集群
一是举办优质学校:在这方面首先是引进先进理念,坚持适度超前,以打造面向2030的基础教育为目标举办优质学校,其次是利用民促法修改案正式实施,国务院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红利,引导多元化办学,坚持创新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办出品牌。二是加强现有重点中学提升: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支持一批地方传统名校建设成为现代强校,形成“学在汉中” 优质学校群。三是撤并学校:在规划上逐步撤并位于农村的高中学校,使之尽可能向城区集中,撤并优化一批普通高中;撤并在农村和边远乡镇的初中学校,使之向重点乡镇集中,加快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在这方面沈阳市法库县已经有成功案例。四是打造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 “一校一品”、“各美其美”等活动,让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开放校园、运动校园、艺术校园百花齐放、相映成辉,办成特色。
(三)实施现代名师战略,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笔者在十五年的时间里参加全国性的中小学会议接近百场次,很少见到汉中的学校参加,这里边有交通不便的因素,但是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的因素也有。建议在汉中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主导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邀请知名专家名师来汉中讲学讲课。二是进行名优人才引进,通过政策倾斜,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汉中、终身从教。三是每年在全市遴选一定数量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中小学教师作为名师重点培养人选,前往国内外名校跟岗学习,观摩培训。在“名师”向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流动较大,知名重点院校毕业生到汉中任教的几率不大的情况下,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完善稳定优质师资的体制机制非常必要。四是与国内外名校结为姊妹学校,进行教研教改课题合作和其它深度合作。五是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队伍建设机制,培养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高水平教育专家。
(四)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学在汉中,必须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一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面向未来,重视学生实践教育;三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四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影响出口质量的各项要素分解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程呈现、作业处理、拔尖生培养等各方面细化具体要求,保障学校出口质量提高和巩固。
汉中市教育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走信息化道路,着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
(五)建设有影响力的课外活动实践基地
课外活动实践基地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活动实践基地包括但不限于校园足球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汉文化感知基地,青少年体育比赛基地等。课外活动实践基地对汉中的全域旅游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体育赛事为例,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会作用于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而旅游业是体育赛事过程中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产业的作用是以赛事的资产要素与举办地旅游系统要素之间的转换来发挥作用,并直接拉动了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体育赛事带来的客源主要是非传统客源,非传统客源到来促进了对举办城市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举办地通过宣传发展新的市场,进而改善举办地的客源结构。
(六)做好“学在汉中”品牌的宣传工作
动员汉中市各界力量,发挥省市区域媒体主渠道,重视互联网、微博微信、自媒体的作用,通过承办全国或者有影响力的论坛、学术会议、大型文体活动、有影响力的事件、校友联谊会等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汉中名师名校知名度。
打造“学在汉中”品牌的途径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国际化行动等,应在汉中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持续推进,统领各类教育的“同频共振”。假以时日,一定能将汉中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基础教育高地。
作者简介:王文学,1976年3月生,陕西汉中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北京知外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15年,在基础教育管理、高中国际课程、青少年校园足球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