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媒体调查 >>媒体调查 >>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
详细内容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

时间:2017-07-22     【转载】   来自:光明网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大数据分析带你深度揭秘辟谣

 

   事件发展
 

    2017年5月6日,一段发布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的《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转发出去传播正能量》的视频(以下简称“该视频”),失实报道迅速在一些视频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发酵,制造消费恐慌情绪,严重扰乱了公众对正确食品安全信息的接收。
 
    2017年5月15日,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以有人涉嫌侵害金龙鱼品牌商品声誉罪一案向天津保税区公安分局报案,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重拳出击,先后赴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全力开展侦查工作,全力追捕幕后造谣传谣者。
 
    2017年5月24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亮剑网络食品谣言”暨金龙鱼亮剑计划启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针对该视频,金龙鱼方面表示,失实报道源于2014年一则不实报道,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经证实为网络谣言,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已发布相关报道进行澄清。
 
    2017年7月3日下午16点20,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官微宣称:涉“金龙鱼”案件已破获,嫌疑人王某,李某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对于传谣者被抓,金龙鱼方面也表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非常珍惜消费者信任,也非常看重并将一如既往维护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大数据分析起底“金龙鱼地沟油事件”
 

    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6个面孔”,即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经调查(如截图所示),该视频实为2014年5月14日人民网一篇《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旧闻翻新,假借人民网权威、利用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有图有真相”、篡改相关数据,矛头指向清楚,为别有用心的制造社会恐慌,实为网络谣言。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大数据分析带你深度揭秘辟谣
图1“金龙鱼地沟油”事件权威辟谣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大数据分析带你深度揭秘辟谣
图2“金龙鱼地沟油”事件权威辟谣
 
    该视频自5月6日出现在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新闻客户端,便迅速发酵,据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见图3),失实报道事件于2017年5月15日达到顶峰,截止目前舆情呈周期性反复状态,并未完全消失,已给涉事企业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消费者造成极大的安全焦虑。
 “金龙鱼地沟油事件”传谣者被捕,大数据分析带你深度揭秘辟谣
图32017年5月1日至今涉“金龙鱼”事件舆情热度趋势图
 
    事实上,类似“金龙鱼”案件并不在少数,食品行业已成为谣言重灾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感往往多于理性,当谣言搭上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型社交舆论场,它的传播速度便会远远超越传统的人际传播,呈几何式增长。同一个谣言反复传播,在信赖度高的朋友圈传播,相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在极短时间内,如果企业不能对其加以有效控制,必然会越传越盛,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最终使企业和产品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竞争力。
   
    如何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使得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互联网上针对企业的不实报道不仅给涉事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扰,对涉事企业的形象和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为此,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需多方合力,共同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
 
    首先,社会公众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谣言止于智者,止于法律,同时也止于责任。转发之前多思考多查阅,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其次,权威机构应及时掌握新时期的传播媒介,通过权威信息的介入和引导做好科普,使谣言不攻自破。
 
    最后,监管部门和企业还需形成合力,强化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树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质量信心,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让谣言失去生长的土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