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技能成才步伐跟上产业升级节奏(人民时评)时间:2024-11-11 前不久,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和教授、院士等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学习。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为清华园的一道别样风景。 过去,产业线上的工人,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如今,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修,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一名参加培训的产业工人坦言,通过学习和交流,一些工作中卡壳的技术难点有了新思路,对行业发展也有了新理解。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锻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在我国迈向制造大国的历程中,产业工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产业人才搭建成长阶梯,使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是更好保障产业工人权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产业升级,不只是技术和装备的升级,也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让技能成才的步伐跟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节奏。 湖南湘潭钢铁集团,在智能化转型改造过程中,工人和钢厂迎来了一同“升级”。面对更复杂、参数更多、数据更精细的操作系统,原本老师傅带学徒的方式不适用了,厂里便组织技术骨干从头学习,带领工人们一起转型,让工人成为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此次出台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调动各方面力量,落实企业培养责任,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不断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就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加全社会的福祉,但也要看到,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短期内会对传统就业岗位造成一定的冲击。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强化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技能本领,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各方面权益保障,让产业工人的待遇随着社会发展水涨船高,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实体经济。 浙江德清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累计覆盖企业1824家,惠及职工6.83万人;湖南打破职称评审与技能评价界限,2023年70名产业工人获评高级工程师;广东广州落地实施工伤保险新规,快递员、货车司机等也能参保……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权益保障水平,产业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才会进一步增强,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更好激发。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这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用心用情用力呵护他们茁壮成长,迎来的将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中国、向上生长的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