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舆情 >>媒体曝光台 >> 传媒观察|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准确把握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监督特点和规律
详细内容

传媒观察|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准确把握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监督特点和规律

时间:2024-09-13     【转载】   来自:《新闻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积极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舆论监督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正昂首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对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意义重大,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舆论监督的“变”与“不变”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舆论监督呈现诸多新特点:

主体更加多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表达观点和参与讨论的重要平台,通过转发、评论等功能,形成新的舆论场;政务新媒体大量涌现,成为主流媒介形式之一,在舆论监督中日益彰显权威性。在多元化舆情传播格局中,传统主流媒体加速推进深度融合,发力新媒体平台建设,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进一步巩固舆论监督主阵地,持续强化在舆论引导中的“定盘星”作用。

传播更加迅捷。互联网条件下,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多媒体传播、双向交互传播;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平台资源的共享互通,媒介传播和信息交互在各平台的通达速度就在瞬息之间。传统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24小时”法则,已逐渐更新为互联网时代的“黄金4小时”,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大为增强。

覆盖更加广泛。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信息更广泛的传播空间,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依靠固定的终端设备,而是可以依托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实现“网随人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使舆论监督效率更高、影响力更大。

广域传播。传统媒介的舆论监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影响力大多是区域性的;网络舆论监督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场景界限,可以实现更广域覆盖。

开放兼容。互联网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使受众表达和知晓的内容更为广泛;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兼容,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多向交互。这是互联网传播的重要特征。传统媒介只能单向发送、点对面传播,缺乏反馈,而在互联网上,舆论监督的发布者、新闻事件的关联方、受众之间可以进行及时、广泛、充分的交流。

e824b899a9014c0850c6c3d56e2c9c067af4f4a3.webp.jpg

今年1月4日,江西日报民生版头条刊发《约定20年 5年便遭 “劝退” 》舆论监督报道。

焦点更加聚合。网络时代的技术特点、社交互动、公众心理和媒体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舆论焦点更容易聚合。一旦某个事件引起关注,就能通过各种平台被大量用户获取,迅速吸引受众目光;社交平台的连接作用,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交流和分享观点,转发扩散到更广泛的群体,形成舆论焦点;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平台算法持续向其推送相关内容,进一步促进了舆论焦点的聚合;网络知名人士的言论和关注往往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某个话题的表态可能带动大量粉丝和追随者关注,加速舆论焦点的形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热门话题进行集中报道和深度挖掘,进一步放大事件影响力、增强焦点聚合力,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事件发展的进程。

风险更加凸显。当前,网络传播呈现新的特征,国内国际舆论场的关联、互动已成为当下舆论生态的普遍现象;传播信息的动机愈发复杂,信息内容与传播效果难以预测。因此,产生的挑战与风险也相应增大。舆论监督一旦没有把握好,往往引发次生舆情。

网络暴力。全媒体环境下,人们表达意见和评论,如果缺乏理性,公众情绪容易被过度放大,导致舆论监督偏离理性轨道,甚至产生极端化倾向,演变成网络暴力。

意外后果。全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公众情绪、政策环境等,可能导致监督目标无法实现或产生意外后果。

操纵误导。全媒体环境下,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带来“翻船”“倒转”等不良后果,给公序良俗、政府形象等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互联网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舆论监督机制产生深远影响,但舆论监督的基本属性没有也不会改变。

一是人民群众舆论监督的权利不会变。人民群众是我国舆论监督的主体,其权利主要体现在:拥有批评与建议权以及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

二是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功能不会变。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主流媒体都可以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保障人民权利,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进步。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传播,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满足受众知情权;二是调查揭露,对涉嫌违法、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报道;三是批评建议,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工作进行批评和建议;四是监督警示,对政府等权力机关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五是价值引导,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不会变。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紧密相连。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新闻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舆论监督将重要事件及时传达给公众,通过对权力机构、企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监督,揭露腐败、不公和违法行为,推动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四是党和人民对舆论监督的期望不会变。我们党历来重视舆论监督,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发刊词中就明确表示,“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1950年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首次用中央文件的形式确定了舆论监督工作的方向、原则和做法;1954年,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毛泽东同志着重强调“报纸要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当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变革之中,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难度加大,党和人民对舆论监督更加重视、寄予厚望。

上述这些“变”与“不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创新舆论监督工作,切实把舆论监督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准确厘清和确定主题及重点

能否正确厘清和确定舆论监督的主题及重点,直接关系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紧紧围绕党之大计。舆论监督有助于维护党的权威和领导,为党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任务,我们的舆论监督要紧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阻力,推动党的大政方针落实落地;要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党制定政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要关注党的自身建设,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违规行为,促使各级党组织及时修正偏差,把党的建设引向深入。

紧紧围绕国之大者。舆论监督应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政策举措的实施情况,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报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揭示问题根源与实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切实推动问题解决。

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开展舆论监督,要紧扣发展大局、维护发展大局、促进发展大局。要对损害、阻碍发展大局的行为进行批评监督;要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局部与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谋划、在大局下组织实施、在大局下评估效果;要避免因小问题引发大问题、局部问题升级为全局问题,特别是对极易引发社会恐慌、不满情绪甚至群体性事件的敏感问题认真研判、慎重把握,避免被无限放大或复杂化,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d043ad4bd11373f054b84d3ac758d5f5faed0471.webp.jpg

今年5月2日,江西日报民生版头条刊发《未移交被冲毁 水电站拍卖款难要回》舆论监督报道。

紧紧围绕民生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民生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展舆论监督,就要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是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多地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大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紧紧围绕公正大义。舆论监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社会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及时关注和报道损害群众利益、折射社会不公的典型事例,反映民众诉求和呼声,维护民众应有的权益,使广大群众和各社会主体都能受到法律保护。对于舆论监督,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认知偏误,需要及时破除和澄清。

一是“负面报道论”。有人习惯性地把舆论监督称为“负面报道”。其实,所谓“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应该以宣传效果来衡量。批评监督有理、有利、有节,推动问题解决,得到广大群众欢迎,就是正面的;如果时机、方法把握不当,正面宣传也会带来负面效果。把舆论监督简单定义为“负面报道”,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是“损害形象论”。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甚至认为遮掩真相、捂住疮疤,就是顾全大局、维护形象。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凡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地方在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关键是要正视它、解决它。

三是“影响发展论”。有人认为,对一个地方进行舆论监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舆情,进而影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其实恰恰相反,只要舆论监督基于事实、客观公正,旨在推动问题解决和工作改进,不但不会影响发展,反而会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一股积极力量,帮助当地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治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可持续的更大发展。

四是“引发矛盾论”。有人认为,舆论监督可能引发社会情绪、诱发矛盾冲突。其实,真正引发矛盾的,不是舆论监督,而是被监督的问题本身。不开展舆论监督,有的问题就可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引爆更大的矛盾。只有通过及时的、正确的舆论监督,才能明辨是非、扶正祛邪、消除矛盾。

把握五个维度

舆论监督工作政治性、敏感性强,关注度高、影响力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把握关键。

政治立场与政治站位。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舆论监督才能健康发展、不迷失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和政治家办报,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把牢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不出现政治性错误、不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确保监督工作的建设性和有效性;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准确判断各种舆情动态和社会动向,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言论和政治倾向性问题。

依靠群众与服务群众。新闻是为大众服务的;党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讲话,讲人民的话”,是媒体必须树立的工作导向。做好舆论监督,依靠群众与服务群众至关重要。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获取广泛、多样且真实的信息来源,推动问题解决;只有服务群众,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舆论监督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法制保障与法制规范。加强法制保障、完善法制规范,是做好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职责权利、范围方式、法律责任等进行明确界定。开展舆论监督,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法制保障,确保媒体的正常采访权、报道权,确保记者的人身权利和人身安全不受威胁、不受伤害。我们的舆论监督是依法监督、依规监督,没有不受法规约束的媒体权力,也不存在不受法规制约的所谓“无冕之王”。不能让舆论监督成为“媒体审判”,充当“裁判官”;不能让舆论监督成为“道德绑架”,进行道德胁迫和攻击;不能让舆论监督成为“行政干扰”,影响政府的行政程序与决策过程,干扰政府部门正常工作;不能让舆论监督成为“谋私工具”,坚决杜绝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舆论监督也要接受监督。

舆论渗透与舆论斗争。互联网条件下,国际国内舆论场相互贯通,舆论监督直面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也易被外部势力渗透。别有用心者利用舆论监督传播负面信息、激发社会矛盾;借个别群体性事件和腐败案件进行炒作、攻击抹黑;借突发事件造谣生事、破坏稳定。因此,开展舆论监督一定要从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警觉、严防渗透,尤其要防止外部势力借一些具体事件泛化炒作,引申攻击我国政治制度;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对外部势力的煽动抹黑坚决进行舆论反制,批驳错误言论,揭批不良图谋和阴险目的。

媒体担当与媒体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神圣职责。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主流媒体应主动担当、勇于揭批;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媒体的责任,把握好“时、度、效”,特别是要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和处理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鼓劲增信的关系,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凝心聚力的关系,不断提升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持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主流媒体应有的贡献。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