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舆情 >>媒体曝光台 >> 今日舆论场|山西和顺“献血助学”事件:血浆捐献亟待通过科普与监管重获公众信任
详细内容

今日舆论场|山西和顺“献血助学”事件:血浆捐献亟待通过科普与监管重获公众信任

时间:2024-09-02     作者:杨绪彬【转载】   来自:大众日报

一、事件概述

近日,山西和顺一血站推出的助学活动引发争议。血站称学生两个半月献4次血浆可获得200元助学补助,有网友质疑该活动存在诱导学生捐献行为。

网友发布的和顺县双林血浆捐献中心“献浆助学,浆爱传递”宣传海报显示:凡在2024年6月15日至8月31日期间献血浆达到4次及4次以上的学生,于2024年8月31日后,凭学生证明(学生证、录取通知书等有效证明)在血源登记窗口核实后,可领取200元的助学补助。

此外,该活动还鼓励献浆者通过转发朋友圈来获取积分,对此,很多人质疑这一行为是在诱导人们捐献。

4e4a20a4462309f7a2419528029981fdd7cad607.webp.jpg

和顺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复称,“我们教育局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献血活动,对社会上的(献血活动)也不清楚。”和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个血浆捐献中心的海报宣传并不属于商业广告,不归市场监管局审核管理。

8月27日晚间,山西省和顺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通报称,目前,该企业已停止相关业务工作。工作专班已对企业采集血浆的宣传组织、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献血浆记录、操作流程、采浆技术规范、储存转运等各环节的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并根据调查核实结果依法依规做出相应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和顺县双林血浆捐献中心并非公共医疗机构,而是隶属于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派林生物的子公司,旗下在广东、广西、山西、新疆共拥有19家浆站。和顺双林生物单采血浆站属于该公司旗下浆站之一。

同无偿献血不同,血浆捐献往往不直接用于临床治疗,而是在采集后供应生产企业提炼制成白蛋白、球蛋白等多种血液制品,用以治疗凝血障碍性疾病,免疫系统缺陷、烧伤、肝病,失血等。

我国有关法律对献血浆者的捐献频率有所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献血浆者须知(2021年版)》第四条“献血浆者只接受单采血浆机采集血浆,拒绝手工操作采集血浆。两次献血浆间隔不得少于14天,一年内累计献血浆次数不得超过24次。每次献血浆量不得超过600克(含抗凝剂)。”

就此事件来说,此次“献浆助学”的活动时间是2024年6月15日至8月31日,为期78天,从法律规定上来计算,78天内一人最多可以献血浆5次,在时间间隔设置上并无违规。

然而,同普通无偿献血不同的时间频率和贯穿于献血者、血液加工企业、临床端的利益流转,尤其是此次事件中“以钱促献”方式,也让公众担忧是否会对献血者造成一定的诱导、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给献血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质疑其中是否存在着复杂的灰色利益链条。

二、舆情数据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山西和顺一血浆站被指诱导学生多次捐血”事件,自2024年08月25日18时至2024年08月30日14时期间,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7098条。

在舆情发展趋势中,该事件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4年08月27日,共产生10517条舆情信息,其中网媒平台最为突出,最高达到4959条传播量,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体。

从舆情分布情况看,各类媒体报道总数量为17098,网媒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488条(占比49.64%),其次是短视频5427条(占比31.74%)、微博2408条(占比14.08%)。在各类网络平台中,以今日头条声量最大,新浪微博和网易新闻位列二三位。

本次事件中央级媒体共有17家(占比15.74%)参与报道,省级媒体54家(占比50%),地方媒体23家(占比21.3%),其他媒体14家(占比12.96%)。

三、舆论反应

(一)质疑活动的合理性与伦理性。一方面,从本次事件宣传中的助学角度来说,公众认为助学活动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条件,而非通过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换取经济补助。另一方面,舆论也在质疑此事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利益诱导,从而会使涉世未深而又家境困难的学生选择以伤害身体的方式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

(二)担忧活动的商业动机与透明度。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担忧该活动的商业动机及其透明度问题。一些人认为,该活动可能是血站为了获取更多血浆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以助学为幌子吸引学生参与,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血站的公信力,也对学生的权益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还有网民从血制品昂贵的价格角度给出质疑,仅仅200元的补助和其他微薄补贴是对学生的不公,公众呼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确保活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防止涉事机构和企业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呼吁理性看待与加强监管。面对此事件,也有舆论以献血频次符合法律规定为由,呼吁公众应保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解读。同时,呼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血站等机构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它们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四、舆情启示

(一)相关部门的回应缺乏针对性,未能有效缓解质疑

在此次事件中,尽管和顺县卫健局等相关部门迅速作出了回应,但回应内容侧重于强调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而未能直接针对公众关切的核心问题——活动的合理性与伦理性进行深入剖析和解答。

回应中称:“工作专班已对企业采集血浆的宣传组织、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献血浆记录、操作流程、采浆技术规范、储存转运等各环节的情况进行全面核实”,从这可以看出,回应主要侧重在对事件的梳理,以及检查过程是否合规等问题上,虽然足够严谨和全面,但依据相关法规,血站的这一行为在采集频率和激励方式上符合现有法律的规定,整体来看并没有构成违规问题。

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也并不在此,而是更加关注血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诱导,以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血站本身是否尽到了对献血者进行提醒和关怀的责任。由于血制品行业从源头到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舆论也在质疑血站是否存在凭借自身行业的信息差对处在弱势一方的学生群体的权益进行挤压的问题。同时,事件发酵前期相关部门回应的不统一,也让公众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源,从而对事件本身失去了信任。

事件本身大量的不透明造成了公众对事件的质疑,后续的回应和处置应在促进事件透明度上着笔。具体来说,可联合事件涉及的多个部门共同发布声明,既要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如血站在本地的经营历史和现状、血站开展本次活动的审批流程、血站在此次活动中所采集的血液的数量、来源等详细记录,也要对事件本身的行为性质加以说明,不合规处需要对相关责任人加以处罚,同时,对血浆血液捐献进行适当的科普。如此,借助最详细的信息让事件本身变得更透明,缓解事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争取公众在合理和合法性上的理解。

(二)献血科普教育亟待加强,法律层面应建立起兜底制度

此次事件引发公众大范围讨论的一个原因在于,公众对于无偿献血及有适当补贴的献血浆等行为之间区别的认知存在不足,在一定的误解下,助推了事件走向更大范围的讨论。此外,由于本次事件的主体——血站一方有着商业公司的背景,公众所质疑的问题在于,作为企业而非国家公共医疗机构的血站,可能出于逐利的动机,在进行血浆采集时,未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告知献血者,尤其是尚无太多社会阅历的在校学生,从而对献血者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一方面,加强献血科普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争议。同时,在法律层面也应建立起相应的兜底制度,明确献血及献血浆活动的规范和要求,对具体的血液采集和风险告知等环节建立起具体的行为指导,最大程度减少在具体操作层面不合规行为的发生概率,以兜底的方式,提升血液血浆采集的从业要求与献血者保障。

(三)相关部门承担起监管责任,以此重建公众信任

在本事件中,涉及多个学校、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等多个场景和要素,因此,在监管层面,也存在着学校、教育部门、医疗监管机构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交织。此次事件中,多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是事件产生和发酵的重要原因。诸多问题如活动是否事先在相关部门进行了申请和报备;所使用的宣传和推广形式是否征得了有关部门的指导和认可;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部门是否实现了信息上的同步;是否在活动开始前建立了活动的风险预案、预设过公众对此次事件可能产生的反馈,都值得拿出来进行讨论。

广义上的献血行为是挽救生命的重要一环,在短时间内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其直接关系献血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在相关执行层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规范之外的灰色地带,相关事件也往往会牵动着社会的舆论神经。作为监管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监管责任,在相关献血活动开始前细致梳理相关权责,在活动进行中加强对献血相关活动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活动合法合规进行。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吸纳公众提出的良好建议,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多重举措并行,才能共同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透明的献血及献血浆活动运行和监管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重拾公众信任。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