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干部为什么“害怕”舆情时间:2024-08-14 舆情是指大多数群众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互联网时代,舆情成为“下山虎”,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避之唯恐不及”,害怕哪一天猛然被这只“虎”咬一口。 面对舆情,基层干部的焦虑很明显,其原因不外乎“小过大罚”“小题大做”“小马大车”和“小才大用”四类。 小过大罚 一遇到舆情,有些涉事单位部门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工作人员也在恐慌中失去了理智,一股脑儿地把“舆情”当作“险情”处置,“不分青红皂白”先处理当事人。 例如,今年一段某地“交警强行拖拽女子”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几名警察“对付”一名女子。在公众眼中,警察代表“强势”,女子代表“弱势”,加之网络喷子对执法者的偏见,网民几乎一边倒地站女子一边,认为就是交警在“暴力执法”。而实际情况却是交警对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进行劝阻,女子不仅不配合,反而还坐在地上大哭大叫,严重影响路口交通秩序,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警察只好“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其实,只要放出当时的完整视频,相信网民会表示理解。可惜的是,涉事单位急于平息言论,处理了并无过错的执勤交警。 这种不管是非对错、不问事情因果,一出舆情就先处理人的方式,让一些党员干部动辄被“严肃处理”。“小过大罚”甚至无过也罚的做法,让不少基层干部始终顶着“问责焦虑”。 实际上,既然工作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为什么怕舆情?大大方方出来澄清,说明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网民自有判断力,黑白是非不会永远被颠倒。 小题大做 “舆情洁癖”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待舆情的一种态度,有学者认为,“舆情洁癖”就是对舆情零容忍,只接受正面声音,无法接受负面声音,哪怕再小的音量,都希望能够消除。这种态度往往带来舆情处置的“小题大做”。 面对舆情,有些涉事单位不是考虑舆情本身应不应该去处置,是否是工作确实存在不足,而是一看到舆情就“把弓拉满”。于是乎,芝麻大的事,一级压一级,一级报一级,动辄预报预警、人员随时待命、动态情况随时上报,包括但不限于开会研究、协调求助、落地找人、动员删帖、发声汇报的“强负荷”工作。 在这种机制下,一想到舆情可能带来的后果,基层干部自然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感、焦虑感、负担感,这种感觉持续缠身,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害怕惹出舆情,毕竟舆情工作是“重中之重”。于是,很多基层干部唯恐稍有疏忽就酿成大祸,面对舆情只好“小题大做”,想方设法把舆情彻底消灭。不仅如此,在平常工作中,大家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 舆情处置不是不能“小题大做”,而是要将“小题大做”用对地方。对待诱发舆情的问题事件,应该拿出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迅速解决,总结经验以防再犯。而不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起抓,有关无关的人员都靠上“降热度”、有关无关的工作都“做检讨”。 小马大车 “小马拉不动大车”是基层干部害怕舆情的重要原因。 网络舆情这辆“大车”出现的不确定性强,一旦发生便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往往需要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统筹各类资源才能“对症下药”。但很多基层单位作为“小马”,没有专业的舆情工作力量,对舆情的监控预警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很多时候舆情信息依靠上级专业部门给予风险提示。从上级发布风险信息到基层接收处理存在时间差,特别是突发敏感舆情,这个时间差就给舆情发酵留下了空窗期。还有一些舆情超过了基层处置的能力,往往需要依靠上级部门协调处理。力量不足,“小马拉不动大车”,让基层干部难免忧心与焦虑。 “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并不完全体现在舆情处理上,基层还有一些工作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小马拉大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社会治理”,舆情只不过是“社会治理”的表面反映,线下问题解决,线上反映自然平息。“网络治理”不能代替“社会治理”。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宁波基层治理“马壮车轻”的启示》给舆情处置以启发。宁波持续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执法力量下沉、制度创新、改革坚持系统理念,将“小马拉大车”变为“马壮车轻”,大大减轻了基层治理的压力。 小才大用 基层干部处置舆情的经验、能力、本领跟不上来,也是大家对舆情发怵的原因之一。互联网时代,舆情酝酿周期短、生成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提高网上群众工作的能力,掌握突发舆情处置的技能,做到“敢说话”“早说话”“准说话”“会说话”。 但实际情况是,舆情处置工作人员结构呈倒金字塔型,越往基层人员越少、专业越弱、技术支持越不足。基层在处理舆情过程中往往出现“小才大用”现象,导致一些舆情不是热度降低而是势头“更旺”,甚至还制造出次生舆情。 在舆情处理的主体方面,我们经常提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但这个原则逐级向下要求到乡镇,比如有的市县文件或方案规定“对涉及单一乡镇、部门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虽然也要求平级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出现“负责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能负责”的现象。 有些基层干部虽说能够直面舆情,但由于本领不足,站到麦克风、摄像机前,说的都是大话套话,不敢或无法回应关键问题,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说不准、不会说,说了群众也不认,甚至反倒可能因一个不恰当的动作、一句不合时宜的比喻引发新的舆情。基层干部能力不足,无力应对舆情偏又不得不应对舆情,也让人心里发虚。 时值今天,舆情已逐渐呈现线上线下交互发展态势,对基层现实工作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基层干部不能一直对舆情心生畏惧,而要想方设法将这只“下山虎”引回山林。 简单来说,基层干部要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要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总而言之,基层干部要顺应网络、用好网络,将基层工作从“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社会,并通过“虚拟”社会的服务与治理,再次回归到“现实”社会中。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