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米处放弃登顶珠峰救人,别让“人性的高峰”因金钱而跌落谷底
近日,湖南省登山队2名队员在海拔8450米处,为救人放弃珠峰登顶计划的义举赢得广泛赞誉。6月3日,记者发现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被救者只愿意承担1万美元救援费用中的4000美元。湖南省登山队领队范江涛向媒体表示,情况属实,自己很生气,已经决定和另一救人者谢如祥自己承担这笔费用,也很想问问被救者到底是为什么。 相信这个问题,也是公众所不解的。 范江涛和谢如祥的事迹,此前已经爆红于互联网。人们普遍认为,他们虽然放弃了登顶,但已经登上了人性的高峰,是了不起的英雄。 要知道,这场救援风险极大,难度极大。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5月18日晚8点,在珠峰海拔8450米处,范江涛发现了倒地的登山者L女士——她右手没有手套,已冻得发黑,左手只有一只抓绒手套;身旁没有其他人。这是一名被夏尔巴放弃的登山者。经查看,她的氧气已用完,脸部已覆盖薄冰,手已冻伤,生命体征微弱。 救还是不救?在夏尔巴向导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范江涛和谢如祥还是坚持救人,并以1万美元的酬金,说动向导一起将L女士送回C4营地。“必须得救,这是应该的,哪怕是一具尸体也要带下去。”这是57岁的谢如祥的心声。 “8000米以上无救援”是登山界的惯例。在当时情境下,完成救人壮举,堪称奇迹。换言之,如果没有范江涛和谢如祥的义薄云天,没有他们的坚持,L女士不可能获救,她的生命结局也可想而知。 当救人佳话传出,一种想象中的知恩图报叙事也已形成于世道人心:获救者不仅主动承担1万美金,还额外予以适当弥补,令美德延续。毕竟,不止于1万美元的付出,放弃登顶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弥补。正如范江涛所言:“不止是我和祥哥没有登顶成功,我们B队4人受此次救援影响,最终就1人登顶。”想起40多天的辛苦、近40万元的投入和登顶目标付诸东流,范江涛在救援时甚至大哭一场。 对救人者的复杂心情有所体恤,并作出积极表示,这本是获救者与救人者“双向奔赴”的最美协奏。不成想,现实却是骨感的,“1万美元”竟成为一个麻烦,让善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彼时情况紧急,亟待重金激赏向导。在那样的高度,空手行进和正常呼吸尚且困难,遑论背人和搀扶。因此1万美元对救人信心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可谓花得值,也必须花。这是任何一方都应该承认的事实。 就酬金性质而言,救人者确实没有明确说明这笔钱系代付,将来获救者当还。实际上,这次救人行动,完全是在私人语境中完成,且遇险者一度无法说话,自然没有“签字画押”的条件。这也为日后的立场不一埋下隐患。坦率地说,即使升级为诉讼之争,这1万美元该谁认账,怕也纠葛不已。这也是范、谢决定自己承担的原因之一。两人行事高义,即便心怀委屈,也不作无谓争议。 但“1万美元”不仅关涉各种法理关系,更代表了道义。我们不能仅仅从其来源、属性考虑问题,还应该从基本的情理层面加以考量: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抱薪者寒心。进一步而言,善意不该被无视,也不可打折,只有彼此传递,彼此呼应,才能让爱和互助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以此减少社会信任的成本。 当然,L女士出人意料的做法,可能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譬如,1万美元酬金并非自己所提,对自己承担还心存疑虑。或许,经历一次失败的登顶下撤行动,她也在财力和精力上耗损过度。 由于目前缺乏她本人的声音,我们不可只凭一方声音就作出定论。但如果“只承担4000美元”的说法不虚,那么这种算计,不免让人有些看不懂。一个鲜活生命被挽救,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面对救援成本,事后计较,也不免引发不佳的社会观感。 但值得一提的是,获救者死里逃生十分不易,她也未必愿意直面那场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经历。知情者也提及,她对采访十分抗拒,有些应激反应。在其尚未全然恢复身心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妨多一些人性化的关切,不必急着敲着键盘“锤人”。 珠峰救人事件的走向确实令人遗憾,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看到这一事件中的人性亮色,并且保持对世道人心的某种期待,而不必有所灰心。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