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教育 >>教育 >> 曝光隐私、网络恐吓…治理校园霸凌别遗忘了虚拟世界
详细内容

曝光隐私、网络恐吓…治理校园霸凌别遗忘了虚拟世界

不让技术的便捷成为犯罪的温床,或许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他们不但嘲笑我的长相,还把我的照片传到网上,做成表情包。现在我一去饭堂就会被大家认出来……”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初二学生袅袅哭诉,她已经被网络欺凌近一年时间了,身心都受到巨创。

这样的校园网络欺凌并非孤例。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社交模式的创新,校园欺凌开始出现向网上发展、线上线下合流的现象。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络欺凌,起初都是源自于线下矛盾,施暴者们为了扩大施暴效果,往往利用网络,将其作为报复或威胁对方的手段。

联合国儿基会与联合国秘书长暴力侵害儿童问题特别代表曾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曾遭遇网络欺凌,五分之一的年轻人曾为躲避网络欺凌和暴力而选择逃学。这项调查采访了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年龄介于13至24岁之间的逾17万名年轻人。

显然,治理校园暴力问题,就不能回避延伸至网络空间的更隐蔽、对身心影响更直接严重的校园网络欺凌现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但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依然层出不穷。具体到校园网络欺凌,其表现形式与特征又有所不同。比如被孤立、被攻击,手段包括曝光他人隐私、进行网络恐吓、超限度的语言攻击等。当这一切发生在基于校园的熟人社交圈子,如社交群、社交空间和朋友圈等,这样的网络欺凌对被欺凌者的伤害无疑更大。

不能回避的是,绝大多数校园网络欺凌都是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传播的。要从源头抓实效,就不能绕开平台方的管理之责。有没有抓实抓细实名制管理?对于不良内容有没有应有的审核机制?针对未成年人社交有没有推进必要的清朗生态建设?或者针对校园欺凌现象有无识别预警、提前预判并采取前置措施?这些都拷问着平台方的管理职责与社会责任。

此外,平台方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投诉机制,一旦用户投诉,必须及时处理,不给校园网络欺凌提供空间与土壤。

具体到每一起校园欺凌案例,学校始终是第一责任人。不当“和事佬”、不大事化小,防微杜渐,应该是最起码的立场和态度。不仅是教书育人,保护学生的身体安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是学校的应尽义务。

作为学生家长,及时关注孩子身心状态,了解社交情况,不要轻视忽略社交问题,及时引导,特别是不能灌输“受害者有错论”。任何情况下,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有错的是那些施暴者。

普通网友在旁观者视角下,保持克制理性,不煽风点火,不随意站队,“网络欺凌在我这里停止”应当成为共识。只要遇到此类事件,不主动转发,不冷眼旁观,大声地表达反对,或及时投诉反映,避免酿成大错,这才是对所有年轻人最善意的保护。

平台、学校、网友,每一方守好自己的原则底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缺一不可。打造未成年人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不让技术的便捷成为犯罪的温床,或许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王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