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博8年没毕业兼职送外卖”,谁之过?
一个浙大的十佳大学生,直博念浙大博士生,目前在兼职送外卖维持生计。据媒体报道,2014年,孟伟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智感所直博,至今,他读了八年。前不久,因达到延迟毕业年限,他办理了结业手续,选择送外卖。送外卖是因为经济压力,而且时间自由,能兼顾学业。 据孟伟自述,“博二那年,我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产生过怀疑,尤其是看着寝室三个室友,都发出了论文,而我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一直在做横向。”“博三开始,我抑郁了。那是2017年11月,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导师第一次对我提出建议我转硕士。我当时内心很排斥,不愿意接受。”他认为,“放弃博士学位从世俗意义上说,是失败的。” 这是一个值得解剖的个案,从中可以探讨如何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既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又减少不必要的延期和超期损耗。其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规划,并强化导师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心化指导。 近年来,高校清退超期硕博受到社会舆论关注,这是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之举。然而,严格说来,目前最多还是“结果从严”,而非“过程从严”。如果在硕士、博士求学过程中,导师严格要求,对于没有达到过程性评价的学生,让他们及时另选方向,做出新的发展规划,或许结果不一样。 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这就强调过程性管理、评价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最为关注的是,谁来决定哪些学生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如果由导师来决定,是不是让导师的权力更大?如果学生坚定认为自己适合,而导师不让继续攻读,这必然会制造新的矛盾。 这个个案就折射出这样的矛盾。从报道看,导师根据这名学生的情况做出了分流退出的建议,但他本人没有接受,导师也就作罢。这也就很难建立起分流退出机制。换句话说,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最好是约束性的,这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分流退出评价体系,达不到继续攻读学位要求的学生分流退出,而学生也要接受分流退出的结果。 受“学历情结”的影响,有不少硕士生和博士生,会把没有完成研究生学业,拿到学位,视为失败。因此,即便自己读得很苦,也不愿意主动做出调整。对于本科毕业直博的学生,更担心放弃后,博士学位没拿到,硕士学位也没有。其实,如果能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调整,完全可以转身,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规划。 对此,一方面要教育硕士生、博士生对学业、学历有正确的态度,对自身能力要有清醒的认知。近年来,社会对博士延期毕业颇为关注,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博士生延毕率2018年达到64%。这是根据博士学制3年或4年计算的。从国际范围看,五六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在求学过程中,有的自认为不适合,会主动退学。不适合而一味地“坚持”,或许并不可取。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博士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同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没有个性化的指导,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就会出现“强扭的瓜不甜”,产生各种矛盾。 在个性化培养之下,学生也要学会理性规划自己,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也就顺理成章。由此既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又减少博士因学业失败年限超期无法毕业的无谓损耗。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