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没发一篇论文依然获评教授,职称改革回归本位才能普惠8000万人
详细内容

没发一篇论文依然获评教授,职称改革回归本位才能普惠8000万人

要保证职称评定更科学,也要保证更公正,避免给少数人钻空子。


近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就职称改革问题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迎来多项重大变化。

对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言,职称评定关系到升职、加薪。同时,职称制度也是影响社会人才流动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这一人才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科学合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经过五年的改革之后,职称评定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比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拆除了僵硬的学历门槛,论文也不设“硬杠杠”。总体来说,人才评价机制是更灵活了,打破了一刀切的模式。有报道提到,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因为课讲得好、逻辑清晰的教学工作业绩。在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的前提下,依然被评为教授。

这种“特事特办”的评价模式,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事实上,虽然国内的职称制度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但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相当严重,以学历、论文等为基础的一刀切的量化标准,确实让职称评定更加容易操作,但也衍生出诸多乱象。

尤其在高校里面,唯论文导向的职称评定,导致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为了早日评上职称,他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比拼论文数量,科研学术的质量同样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还有一些技能型人才,长期位于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完全过硬,但由于职称评定有严格的学历门槛,只能被卡在门外,迟迟得不到晋升。这无疑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损失。

职称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打破这些阻碍人才上升的因素。如果学历门槛是障碍,那么就不一刀切地设学历门槛,更加凭技术说话;如果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占用了过多精力,那么就更侧重论文质量,同时对高校教师不再将论文当做职称评定的前置条件。

医生以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为重要依据,教师以教学质量为标准……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新梳理,打破身份、学历等诸多不必要限制,最终正是要回归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本身——这份职业和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就将评价机制往哪个维度靠拢。

总体来说,职称改革不再一刀切,不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职称评定会更灵活,但需要提醒的是,机制更灵活意味着操作空间更大,自由裁量权也更大,而作弊的空间同样可能会得到放大。所以,要保证职称评定更科学,也要保证更公正,避免给少数人钻空子。

此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也要求职称制度不断更新。所以现在的五年改革成果,只能说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式专业技术人才会陆续出现,职称改革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回应这种新变化。

总之,职称评定要以有利于人才的晋升为核心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去扫清那些阻碍人才上升、流动的障碍,才能真正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