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非顶级IP博物馆出圈路:需从脚下土壤开出时代之花时间:2021-05-07
天一阁的“国潮风”表演吸引众多游客拍照 王伊婧供图 前有“国民网红”故宫的反差萌、靠着一把迷你洛阳铲俘获年轻人的河南博物院盲盒,后有三星堆Rap成为社交平台“洗脑神曲”。近年来,各显神通的博物馆凭借出圈打造的流量池不断释放着巨大的旅游红利。 然而,在中国,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博物馆多达近6000座。相较于火出圈的顶级IP,剩下的大多数又该如何打破次元壁,扩大自身影响力?
天一阁内的“国潮风”表演 王伊婧供图 “许多博物馆一味借鉴、模仿大型展馆,反而失去了自身最宝贵的特色。”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认为,这一困局破题的关键在于各个博物馆应该准确界定本馆的使命定位,“使命是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决定着本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主题和内容,这样才能形成个性和特色。” 以地域历史文化博物馆为例,在其看来,唯有深刻反映脚下这片土地的人地关系以及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人的生存智慧,即生产生活、文化创造等,才能真正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目的地。 比如各地孙中山纪念馆,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强调孙中山出生及其成长环境,上海着重于讲述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故事,南京则重点展示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旅游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差异性,博物馆作为文旅融合的基地,理应追求这种差异性。”陆建松说。 另外,博物馆的展览讲述的虽是过去的故事,但意义却在于对当下的生活有何启发。譬如,位于浙江温州的苏步青博物馆,主要讲述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个人奋斗和爱国爱乡的故事。该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开展励志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志向、崇高的家国情怀。 “博物馆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真正走入民众,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成为人们身边的文化场所。”谈及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坦言,要把博物馆的门打开,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许多迈向云端的博物馆成功出圈,便是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2020年,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推出线上展《公如底柱》,覆盖线上受众超2000万,另一档《Tianyi Talking》线上栏目则试图通过云对话、云展览扩容海内外朋友圈。 天一阁博物院与英国第二大图书馆、牛津大学内的包德连图书馆“连麦”时,宁波诺丁汉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Christian Müller(穆正德)总结出,两处藏书之地虽远隔重洋,从形制到内藏都相差甚远,但它们为全人类保存文化精粹的精神内核却是一致的。 云游天一阁被其深深吸引后,今年“五一”假期,“90后”杭州小伙儿李骏于专程来此“打卡”,“来之前就想到了游客肯定多,但没想到这么火爆,门票一大早就售罄了。” “博物馆是展示文化的一扇窗口,我们希望让全世界看到这里的独特魅力。”天一阁博物院副书记郑薇薇期冀,随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这座穿越400余年风雨的博物院,将带着通古达今的中华故事扬帆出海。 “国际上已有案例将博物馆打造成研学旅行的移动课堂、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场所、年轻人聚会的人文空间等。”戴斌建议,博物馆要加强国际交流,在文物利用、讲好文物故事、推进专业交流方面下更多功夫。(李典) 【编辑:张丽娜】 免责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