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代人记忆里的年俗:承古启今话变迁
(新春见闻)三代人记忆里的年俗:承古启今话变迁
中新社杭州2月8日电(郭其钰 李孟冉)又是一个中国年,年年岁岁话变迁。回望近三代国人记忆里的年俗,从极具传统韵味的“贴春联、做年糕、放鞭炮”,到洋溢现代气息的“看春晚、抢红包、集五福”,年俗在记录亿万中国人点滴生活的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代变迁。
从除夕吃饺子到“天天”吃饺子
“很多传统习俗从过年前就开始了,以前农历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爷,把去年贴在灶台的灶王爷画像揭下来烧掉,再贴上新的画像,寓意来年家人平安。”出生于1949年的冯月英与新中国同龄,她回忆说,年轻时家家户户都很穷,有时甚至吃不饱饭,因此在结束一年劳作时,很多年俗都呈现在“吃”上。
“那时候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除夕那顿饺子,因为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冯月英说,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能吃上饺子,但最让她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除夕夜的饺子。
物资匮乏的年代已成为过去,年俗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新换代”。但正如冯月英记忆里那顿“除夕饺子”,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依然鲜活。
杭州市民一起包饺子。湖滨街道供图
从亲手做年货到“网购”买年货
“杀年猪、蒸年糕、炸圆子、炸麻花……”在47岁的郭永红的记忆里,儿时的年货非常丰富。
“我年轻时正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一片欣欣向荣之时,那时能真切感受到日子一天天富裕。”郭永红说,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总要在过年前做各式各样的年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总觉得备好年货才能踏实过年。”
如今,郭永红一家不再在春节前做年货了。“现在超市、商店里的年货应有尽有,随时都能买到,而且还能网购各种年货。”郭永红的妻子边说边展示了远在杭州的女儿为其网购的年货。“发达的网络和物流真是神奇,女儿还没到家,年货先到家了。”郭永红说。
谈及女儿,他开心地说,明年春节他和妻子准备去杭州和女儿一起过年,赶一波“反向春运”的潮流。
70年变革与发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杭州市民共度除夕。湖滨街道供图
从“绿皮车”到“和谐号”
白鸽是在杭州打拼的“外乡人”,每年春运赶回山西老家对她来说都是一场“硬仗”。曾经从杭州到太原要坐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辛苦且奔波。但去年7月开通的杭州—太原高铁让白鸽回家的路程从20多小时的“绿皮车”变成了8小时的“和谐号”。
“动车、高铁拉快了游子回家团圆的时间,也拉升了中国发展的速度,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白鸽说。
在“90后”的她看来,抢红包、集五福、网络春晚等新年俗正逐渐成为主流,“无论距离多远的亲人朋友都能通过网络取得联系,互相问候。”白鸽说,“我不认为这些新年俗代替了传统年俗,让‘年味儿’变淡,其实社会的发展也让年有了新的味道。”
从冯月英记忆里的“除夕饺子”,到郭永红津津乐道的“网购年货”,再到白鸽亲身体验的“高铁速度”,年俗变迁的背后是三代人以不同角色生活其中的70年,更是中国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70年。(完)
编辑:燕青